2025-11-24 09: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乌蒙山脉深处,巧家县老店镇法土南村坪地营村民小组被层层山峦环抱。这里曾是地图上几乎难以辨认的微小坐标,一条泥泞的山路蜿蜒向前,花椒树与核桃林构成了村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绿色屏障。
正是这样一个曾受限于偏远地理位置与单一产业结构的村落,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令人振奋的是,全村33户人家中,26户培养出了31名大学生,正悄然从农耕之地蜕变为“书香村落”。
从“守坡地”到“追书梦”
“没想到晚年能盼到孙女上大学!”年逾七旬的老党员刘天禄,捧着孙女刘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笑得合不拢嘴,激动地念叨着,“咱家也出大学生啦!”
这位老人对30年前的坪地营记忆犹新:天未亮,村民便扛着锄头上山,孩子放学后帮着摘花椒、晒核桃。老一辈常说识几个字就够了,长大还得守着这片坡地。那时,高中生都很“稀罕”,全村仅两户人家出了公职人员。
坪地营的改变始于2009年。鲁家洪的长子鲁远元考上师范学校,成为村里首位走出大山的师范生。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上门道贺。看到鲁远元手持通知书的模样,大家心里第一次动摇:“读书或许真能改变命运!”
如今,鲁远元在巧家县第六中学任教,妻子在县城工作,弟弟鲁远帅本科毕业后也在积极备考。他家的变化如同一粒石子,在村民心中激起涟漪——大山挡不住求学路,读书才是“走出去”的希望。从此,“让孩子读书”成了全村人的共同信念。
从“花椒刺”到“笔尖路”
清晨漫步坪地营,清风拂过山坡,林木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花椒特有的辛香,沁人心脾;而从村小学和村民家中传来的琅琅书声,如清泉流淌山间,为这片静谧的村落平添了几分书香雅韵。
在这里,花椒香与读书声交织,构成了最独特的“乡村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里,都藏着学子们的汗水与坚持。
2022年,家境贫寒的刘朝佳以566分考入昭通学院。她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假期总帮着摘花椒。指尖被花椒树刺扎出的细小伤口,是她记忆中的勋章,更是奋进的动力。如今已上大四的她,英语通过六级,正全力备战考研。
鲁远坐的儿子鲁功涛在云南师范大学读大二,每次通话都对父亲说:“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当老师,像叔叔他们一样。”话语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
再如吴朝云家的3个孩子,分别在大专和高中求学。姑姑吴朝琼在镇民政社工站工作的经历,成了侄子们学习的榜样——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知识能带来更多选择。
曾在昆明经营烧烤店的鲁功国,因女儿一句“再这样下去,弟弟妹妹的成绩就完了”,连夜关店回乡照看孩子。随后,他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陪伴孩子学习。如今,大女儿鲁勋睿在巧家县第五高级中学读高三,成绩优异。
在坪地营,几乎每位村民都能算清一笔“教育账”:一亩花椒地,一年辛苦劳作,扣除成本后纯收入不过数千元;而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只要找到稳定工作,一年就能为家庭带来数万元收入,不仅能改善生活,更能开阔整个家庭的“眼界”。
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了村民的共识。
每到夜晚,温暖的灯光从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照亮院里晾晒的花椒;屋内,揉搓花椒的沙沙声与父母辅导作业的细语交织,构成山村夜景中最动人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对未来的期盼。
从“种庄稼”到“种希望”
短短15年间,坪地营就走出了31名大学生,另有8人正在高中为梦想蓄力。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坚持与信念。
鲁远祥老两口守着家里几亩花椒地,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每当有人问起孩子,他们脸上总会浮现自豪的笑容:“儿子还在云南大学读书,女儿已经大专毕业。”谈起孩子们的成长,鲁远祥语气里满是骄傲,“孩子们都很努力,能有今天的成绩,全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鲁加能在老店中心学校任教20余载。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深知教育对山里孩子的重要。
“我教过村里许多孩子,看着他们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最后走出大山,心里特别欣慰。”鲁加能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更多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将来回馈家乡。
在这片土地上,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如春日繁花,数不胜数,每一朵都绽放着独特的芬芳。
如今,从这个村庄走出去的学子,有的成为教师、医生,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的回乡创业。他们如同一条条纽带,既将山外的世界连接到这个偏远山村,也把新思想、新观念带回故土。
夕阳西下,余晖铺满坪地营的山坡上,花椒林的影子被拉得悠长,如一道道温柔的剪影。村小学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夕阳映照下格外耀眼。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山村,用一个又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故事,打破了大山的阻隔,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
通讯员:张顺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