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铁兵铁纪映初心 诚信为舵启新程——川藏汽车兵杨流青与昭通平安驾校的实干之路

 2025-11-11 10: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因坚守而璀璨,因担当而厚重。从雪山之巅的生死运输线,到云贵高原的驾培训练场,杨流青带着川藏铁兵的铁血纪律,带着退役老兵的赤诚担当,在时代变迁中锚定方向,用20载光阴书写了“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的人生答卷,让铁兵精神在方向盘上延续,让诚信之花在行业沃土中绽放。

天路砺剑:八年军旅铸铁魂

1995年,18岁的杨流青怀揣“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的梦想,从大关县毅然投身军营,成为川藏兵站部的一名汽车兵。从此,他的青春与被誉为“西部奇路”的川藏线紧紧相连,一段长达8年的铁血征程正式开启。

川藏线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战场”,这条横亘雪山高原的运输大动脉,承载着物资运输的重任,也暗藏着无尽风险。“一趟3000里,最短20天”,杨流青的朴素概括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路况平缓时往返需20余日,若遭遇塌方、雪崩、泥石流,归期便无从知晓。8年军旅生涯,他仅回家4次,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这条“天路”。

“一年跑6趟,平均每一趟,就会牺牲一个人。”杨流青平静的话语里,藏着浸透血泪的往事。死亡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位川藏汽车兵头顶。1999年318国道102道班的特大塌方,成为他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山体滑坡与道路塌方双向夹击,满载水泥的重车寸步难行。唯一的出路,是官兵们将水泥一袋袋卸下,空车驶过险段后,再肩扛水泥穿越六七百米的塌方区,到对岸重新装车。松动的碎石、滚落的山石、深不见底的悬崖,每一次往返都是生死考验。杨流青与战友们咬牙坚守,用肩膀扛起了使命与担当。

这般艰险的岁月,他一干就是6年。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顽强的意志和严谨的纪律作风,杨流青成为川藏线上有名的“铁兵”。2000年部队体制改革,他因表现突出转为第一批一级四档士官;2001年参与组建成都军区第一司机训练大队,2002年获部队颁发的教练证,从优秀汽车兵成长为驾驶培训领域的“老兵”。

转岗拓路:方向盘上再出发

2004年,军改号角吹响,杨流青成为第一批不再由政府安置工作的士官。带着8年军旅积攒的8万元转业费,他告别川藏线,踏上人生新征程。这笔在当时足以购置一套房的“巨款”,是他创业的全部底气。

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志。杨流青首先试水养鸡行业,却因缺乏经验遭遇资金链断裂,半年便创业失败。但川藏线淬炼的韧劲让他愈挫愈勇,也让他认清核心优势——精湛的驾驶技术与部队驾驶培训经验。彼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迈入社会化管理阶段,杨流青敏锐捕捉机遇,加入昭通首家社会化管理私有驾校。

凭借部队教练证、过硬技术和严谨态度,他很快站稳脚跟,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主动考取云南省交通厅颁发的教练证,成为行业“技术标杆”。“敢闯敢干显本色,勇挑重担续军魂”,骨子里的铁兵韧劲让他再攀高峰。2010年,他果断接手仅有12辆教练车、两三名教练的“平安驾校”,将铁兵精神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开启创业新篇。

硬件建设上,杨流青尽显军人魄力与远见。2011年,为达国家新驾培标准,他斥资收购闲置的昭通地区民族陶瓷厂,将“平安驾校”更名为昭通市平安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投入全部积蓄800万元并贷款1200万元,边营业边改造,打造出占地2万多平方米、可容纳90多辆车教学的标准化花园式基地。2015年,又投资200多万元首家引进20台坐式驾驶模拟器,用科技赋能教学。截至目前,他为驾校投入已达6000万元,彰显“以诚办学、以质兴校”的决心。

学员的吃住始终是他的牵挂。杨流青改造闲置房舍,建成可容纳80人住宿的宿舍和百余人就餐的食堂,推出“10元管饱”惠民餐食。为方便外地学员,更是推出“免费吃住45天”政策,10年间累计为贵州威宁、四川泸州、宜宾等地3000多名学员提供便利,既解学员后顾之忧,也为昭通拉动消费。

铁纪兴校:诚信立校树标杆

“做中国好司机,当最美交通人。”这是杨流青的核心理念与初心。接手驾校后,他第一时间将川藏线“铁纪律”引入管理,用军人标准规范教练言行,以诚信筑牢发展根基,誓要打造让学员舒心、社会放心的驾校。

他对教练团队的管理堪称“严苛”,要求每位教练员“嘴有一张,手有一双”:会讲驾驶理论与技巧,会做规范驾驶榜样,更要品行端正守底线。他明确“红线”:严禁吃拿卡要、教学敷衍、态度恶劣,触碰者一律开除。初期虽遭争议,有教练觉得“小题大做”,有同行认为“过于较真”,但杨流青始终坚定:“川藏线中纪律是生命,驾校里纪律是口碑,教驾驶先教做人,安全关乎他人生命财产。”多年来,因不达标被开除的教练达100余名,这份“零容忍”营造了驾校风清气正的教学氛围。

为让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驾校文化,墙体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4字格外醒目,还提出“安全、诚信、敬畏、责任、自律”的行业价值观,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员增强安全驾驶、诚信学车、敬畏生命的意识。2023年昭通“1218”案中,260名从业者被处理,平安驾校无一人涉案,用实际行动践行“平安”承诺。

初心续航:老兵担当映时代

“产业向善方行远,初心如磐照征程。”驾校运营成功后,杨流青从未忘记退役老兵的社会责任。“是部队培养了我,是社会给了我机会,不能忘本。”2019年昭通脱贫攻坚关键期,他为威信、鲁甸等地138名贫困户提供半价学车名额,还每人发放500元路费,助其掌握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以技赋能惠民生,以信立业暖人心。”10多年来,平安驾校累计培训学员近3万名,涵盖年轻人、务工人员、村干部等群体。每位学员毕业时,不仅手握过硬驾驶技术,更树立“安全第一、诚信为本”的理念,不少人主动为驾校口碑代言。

“行业寒流志不移,铁兵韧劲破困局。”近年来,新冠疫情冲击与市场竞争加剧让驾培行业陷入“寒冬”。杨流青迎难而上,调整经营策略,优化教学服务,计划升级培训基地,建设模拟道路,将训练从“考场化”转向“实战化”;同时谋划“旅居昭通”项目,推动驾培与文旅、康养融合,探索发展新路径。

从川藏线的生死考验到驾培行业的深耕细作,时代在变,岗位在变,但杨流青的铁兵精神从未改变。他把天路之魂注入驾校之根,用军队之钢锻造安全之盾,不仅教学员开车,更传递责任、标准与“生命至上、使命必达”的信仰。


记者:杨杰 陈忠华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杨 杰  二审:谭泽涛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杨 杰  二审:谭泽涛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