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力 绘就和美农村新画卷——镇雄县“121”自治模式推进基层治理变革

 2025-11-09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2025年,镇雄县通过搭建“议事小组—片区议事会—村级议事会”三级架构,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这种自下而上的议事模式,打破了“干部讲、群众听”的旧格局,让“要我干”真正变成“我要干”。

一盏路灯

照见基层治理新变化

雨河镇大坪村的傍晚,不再像以往漆黑沉寂,223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沿着村组道路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村民晚归的路,也点亮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前晚上出门得用手电筒照明,现在路灯亮了,散步、串门都方便!”村民们的赞叹,源于镇雄县创新推行的“121”村(居)民自治模式。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要求,创新构建“121”自治模式——以1个村级议事会统筹、N个片区议事会协调、N支施工服务队伍落实、1个议事小组收集民意,形成党组织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共提、共商、共治、共享”新格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三级议事

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咱们组的灌溉渠该修了,不然庄稼浇水太费劲。”“村头的垃圾池该清理了,味道太大。”傍晚时分,雨河镇大坪村议事会成员罗吉全、陈昌炳、黄庆喜等又开始了他们的“围炉夜话”。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将诉求一一摆出;成员们则在一旁认真记录。这温馨的一幕,正是三级议事体系深入人心的生动缩影。

镇雄县以“议事小组—片区议事会—村级议事会”为核心,构建起全覆盖的议事架构。议事小组由村民小组长牵头,整合微网格长、党员、乡贤等力量,负责排查矛盾、梳理群众需求,是治理的“神经末梢”;片区议事会聚焦“疑难杂症”,由片区党支部书记或挂片干部组织协调解决;村级议事会由村党组织书记负责统筹推动各项议事事项。

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村级议事会262个、片区议事会906个、议事小组5437个,实现所有村(社区)、村民小组议事组织全覆盖。“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议事会成员主动上门听意见,咱们的声音能被听见、被重视。”场坝镇仓房村村民王大爷说,这种“自下而上”的议事模式,让群众真正成了基层治理的主角。

从“一个讲”到“大家说”

议事模式激发治理活力

“要想富,先修路!咱们仓房和瓜蒌槽两个组的路没硬化,运输农产品都费劲,得想办法硬化。”在一场“围炉夜话”中,场坝镇村民的提议被议事会成员记在心上。随后,议事会按照“小组提、片区议、村级定”的机制,迅速制定修路方案——政府补贴建材,党员带头投工投劳,360户村民主动参与,最终铺就4.43公里“幸福路”。

这一转变,源于镇雄县对议事模式的优化。过去,基层治理多是“干部讲、群众听”,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如今,依托“村民议事厅”“围炉夜话”“院坝议事”等载体,把“话筒”交给群众,实现“零门槛”参与、“零距离”谈话、“零压力”发言。雨河镇创新的“3363”工作法,更是从“定人、定事、定责”3个维度规范议事流程:“定人”通过“个人自荐+小组推荐+组织审核”,推选有威望、热心公益的乡贤能人“;定事”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确保议题贴合需求;“定责”明确各级议事职责,推动事有人管、活有人干。

“以前是‘要我干’,现在是‘我要干’!”中屯镇仓房村村民李大哥说,修路时大家主动出资出工,有的捐水泥,有的出机械设备,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硬化。这种“群众共治”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破除了“等靠要”思想,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

“三公开+四汇聚”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个月的议事会讨论的‘村卫生室改造’项目,进展怎么样了?资金用在哪里了?”在镇雄县每个村的村务公开栏前,总能看到村民驻足查看村务办理情况。为确保议事决策透明,镇雄县推行“三公开”机制——议事选题公开、议事过程公开、议事结果公开。议事前,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提前公示议题、时间、地点;项目实施中,定期公开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组织村民评价,对不满意的事项及时整改。

“以前不知道村里的钱花在了哪里,现在公开了,咱们心里也踏实。”坪上镇村民张大姐说,去年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从选题、招标到安装,每一步都公开透明,最后还组织村民验收,大家都很认可。截至目前,坪上镇已通过公开机制完成32.68公里村组道路硬化、60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惠及沿江两岸多个村寨。

泼机镇盘活张基屯村4000余平方米闲置民房,招引本地能人回乡投资300万元成立镇雄晶冶水晶有限公司,带动200余人就业;林口彝族苗族乡争取中央衔接资金160万元,将闭矿厂房改造成产业园;大湾镇把闲置小学改建为服装生产车间,让留守群众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面对治理中的资源瓶颈,镇雄县创新“四个一点”(向上争一点、农户筹一点、能人捐一点、集体添一点)举措,汇聚了合力,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五支队伍”

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家里的水管坏了,能帮忙修一下吗?”“孩子暑假没人管,能不能找个地方托管?”在镇雄县,只要群众有需求,总有一支队伍及时响应。近年来,该县优化用活“五支队伍”——乡村建设队、矛盾纠纷化解队、移风易俗队“、一老一小”关爱队、志愿服务队,让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乡村建设队聚焦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全县828支施工服务队推动“一班自治人才带动一村发展”。赤水源镇银厂村发展民宿、农家乐,杉树乡推动产业共建。矛盾纠纷化解队创新“四级联调”机制,矛盾化解率达84.7%,南台街道“银发调解室”、林口乡“石榴籽调解室”成了和谐“守护者”。移风易俗队设立3622个岗位,花朗乡法地村通过评选孝老爱亲模范、制定彩礼标准,破除陈规陋习。“一老一小”关爱队依托58个养老服务机构、262个“儿童之家”,于今年暑期集中托管留守儿童1900余名。志愿服务队整合262支力量,开展课业辅导、环境整治等服务,温暖民心。

“暑假里,孩子在‘儿童之家’不仅有人辅导作业,还能学手工,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铁厂村村民刘大哥说。从“老有所养”到“幼有所育”,从“矛盾化解”到“新风培育”,“五支队伍”协同发力,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如今的镇雄,乡村道路平坦宽阔,太阳能路灯点亮村寨,村民在产业园里务工增收,孩子们在“儿童之家”快乐学习……“121”自治模式的深入实践,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还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共建共治共享”,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参与”,镇雄县正以自治为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李明坤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李明坤  二审:张 帆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李明坤  二审:张 帆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镇雄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