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11: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9月的一个傍晚,我整理好行装,为次日前往巧家县大寨镇采访做准备。躺在床上闭上眼,10多年前那个被称作“小重庆”的地方缓缓浮现在脑海中——山环水绕,屋依陡坡,石阶蜿蜒。从江对岸望去,整个镇子层叠而上,确有几分山城的韵味。然而那时,“小重庆”三个字的背后,总透着一股被时代遗忘的苍凉,藏着“偏”与“穷”的无奈。

十年前:山遥路险,旧镇沉寂
从巧家县城到大寨镇,要颠簸3个半小时。那是一条在干热河谷陡坡上硬生生凿出的弹石路,弯多路窄。晴天尘土扑面,雨天泥泞难行。若遇暴雨,泥石流常将道路冲断。窗外是苍劲挺拔的河谷和山峦,车内是颠簸与忐忑。
走进大寨集镇,低矮的砖瓦房与土木老屋交错而立。街上少见年轻人,多是留守的老人与孩童。移动信号时断时续,小镇仿佛处于半隔绝状态。一位老乡感叹道:“好东西出不去,需要的进不来。出一趟门,太难了。”
十年后:路通人旺,新城焕颜
如今,从巧家县城出发,车辆穿行于高架与隧道之间,柏油路平坦蜿蜒。不过一个小时,大寨镇已近在眼前。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屏息:这真是从前那个大寨吗?
现代工程与自然山水在此交融,绘就出一幅既磅礴又精巧的画卷。集镇依旧依山而建,“爬坡上坎”的肌理犹存,风貌却已焕然一新。宽阔的柏油路取代了泥泞土路,街道两旁新楼耸立,商铺林立。餐馆、客栈、超市、特产店……各式招牌闪烁,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街上人声交织,商户的吆喝、游客的谈笑、往来的车流,合奏出一曲动听的市井交响曲。空气中飘散着油炸土豆粑粑的焦香、花椒的麻香,还有灶台升起的菜香,不断撩拨着每一位路人的味蕾。

我们入住的“半山酒店”,住宿条件不输县城。采访结束后,店家推荐我们去看看镇外不远处的古树与白鹤驿道。步行约20分钟,一株20米高、冠如华盖的古树跃入眼帘,枝头红绸飘动。树荫下,几位老人守着摆满土特产的小摊,静候游客。古树一侧,便是声名在外的白鹤驿道。
这条悬挂于绝壁的“天路”,宽处不足一米,窄处仅三四十厘米。行至刻有“1314”字样的拍照打卡点,凭栏远眺,白鹤滩水电站巍然屹立于深谷之间,壮阔之景令人心旌摇曳。
走访中,一位当地人感慨:“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日子也热闹了。”话语间是掩不住的喜悦。于我而言,大寨的珍贵,恰在于它保留了真实的小镇生活与淳朴民风,又在发展中寻得了与自然的共鸣。

傍晚,我们坐在农家小院,品尝着地道农家菜,听老板讲述水电站为小镇带来的变化。这些不是排练好的讲解,而是鲜活的生活印记,是山乡特有的厚道与温度。
入夜,我们漫步于白鹤驿道,星空格外澄明,与水电站的灯火遥相呼应。那一刻我忽然领悟:大寨之美,不止于山水,更在于它让人重新思考现代生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离开时,我带走的不只有相机里的风景,还有一份深刻的印记。大寨不只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本关于坚守与焕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之书。期待每一位到访的人,都能在此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脚步丈量这方水土、这处风景、这份宁静。
记者:李明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