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09:5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盐津县中和镇产业园区的竹笋加工车间里,工人陈启斌麻利地分拣着竹笋。“以前在浙江务工,心挂两头。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月入5000多元,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心里踏实多了!”他笑容满面地说。
陈启斌的获得感,源于盐津县打出的一套精准有力的就业“组合拳”。
盐津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之后,如何让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盐津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全县18.77万农村劳动力中已就业16.65万人,就业率达88.71%,其中脱贫劳动力就业率91.91%,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3.6%,关键群体就业保障尤为坚实。
外输内拓,拓宽就业主渠道

“我们坚持‘向外输出’与‘向内拓岗’两手抓,全力畅通就业大循环。”盐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盐津县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人数达9.47万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与此同时,县内就业潜力被深度激活,5.43万本地就近就业人员中,超过3.35万人融入“3+N”富民产业布局,从郁郁葱葱的竹海到生机勃勃的乌鸡养殖场,本地产业链的延伸催生了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岗位。
授人以渔,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普洱镇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室,一场网络创业培训课气氛热烈。“学会了直播,我打算把家里的腊肉、笋干卖到全国各地!”学员刘婷婷眼中充满期待。今年以来,盐津县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6期2648人,内容紧扣市场需求,涵盖“盐津大厨”、叉车驾驶员、电工、带货主播等工种。
“培训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提升就业率。”盐津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7月成功举办的首届“我是代‘盐’人”直播带货技能大赛,不仅遴选出一批“金牌主播”,还直接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百万元。9月,盐津县直播带货联盟成立,为电商新农人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平台。
傍晚时分,水田易地搬迁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内仍是一派忙碌景象。“这里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脱贫人口占四成,大家既能挣工资,又能顾家。”制衣车间负责人刘长权说。目前,全县像这样的就业帮扶车间和“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已达30个,覆盖种植养殖、服装、电商等多个领域,共吸纳1415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劳动力554人。
“小车间”托举着“大民生”。一个车间不仅能稳定解决数十人的就业问题,年均带动群众增收2万元以上,还能有效防止就业不稳而导致的返贫。
政策协同,夯实稳岗硬底气

“多亏了创业担保贷款,让我圆了创业梦!”庙坝镇返乡青年黄浩申请到20万元贷款开办农家乐,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动了7名村民就业。盐津县集成运用“政策包”,打好服务“组合拳”: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86万元,兑现一次性交通补助1263.98万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857个,发放岗位补贴1532万元……从资金扶持到岗位兜底,一系列扎实可行的政策相互配合,为劳动者和企业夯实稳岗硬底气。
“以工代赈”成为吸纳就业、直接增收的有效抓手。2025年,全县实施73个“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3587万元,带动5300名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在家门口修路架桥,每天有150元收入,比打零工稳定多了!”村民王富贵的话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
围绕脱贫户、“三类对象”、搬迁户等重点群体,盐津县落实“六个一批”开发式帮扶措施,具备就业条件的1257人中已成功就业1185人。沪滇劳务协作持续深化,今年选派53名产业人才赴上海参加能力提升培训,为本地产业发展引入“活水”。
通讯员:黄成元 黄春燕 李昭霞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