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0: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秋冬之交的乌蒙山脉,雨雾如纱笼罩群峰。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的竹林间,晨露还挂在竹叶上,村民李兴珍已驾着满载秋笋的三轮车,稳稳行驶在1.5米宽、12厘米厚的硬化管护道上。“以前背笋下山要2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能到合作社,每斤笋还节省了1元运费!”她拍着车上饱满的竹笋说道,“我家300亩竹林,去年纯赚30万元,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笔者从海拔400余米的集镇出发,沿着硬化的盘山公路,蜿蜒上行至海拔1600余米的“一把伞”山头。沿途穿行于浓雾与竹海间,宛如步入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新生村曾是偏远贫穷的高海拔山村,虽坐拥上万亩竹林,却因竹林退化、基建薄弱、产业链短、销路狭窄,竹产业长期处于“低小散”的状态。村民多销售原竹和初级鲜笋,产品附加值低,守着“绿水青山”难换“金山银山”,导致青壮年大量外流,村庄发展滞后。
如今的新生村,早已是“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五户联治”机制,实行村干部包片、片干部包组、小组长包户;组建专业竹产业队伍,传授笋农种植技术、盘活闲置山地、统一采笋标准、拓宽销售渠道,让沉寂的竹林渐渐焕发生机。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新生村党总支书记黄锐说,村里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立足气候与地域优势,把竹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踏实走好“三条路”。而新生村最高的“一把伞”山,如今也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山。

改出“绿色银行”。聚焦老化竹林,在5年内实施低效林改造3万余亩。通过劈山抚育、科学施肥、合理采伐,优化了竹林结构,提升了立竹密度与竹材质量,让昔日的低产林变身高产的“绿色银行”。今年秋天,新生村1组村民李兴珍家门前,大大小小的编织袋堆成小山。她一边整理刚从村民手中收购的竹笋,一边高兴地说:“今年的竹笋品质特别好,大的约有1斤。这半个月,我每天要收2吨左右,收购价每斤3元上下。有的村民一年单靠卖竹笋就挣了10万余元!”
修通“致富通道”。将产业道、管护道建设作为破局关键,硬化产业道42公里、修建林间管护道107公里。一条条新建、拓宽的道路延伸至核心竹区,织就便捷运输网,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彻底打通了资源变财富的“最后一公里”。天还未亮,新生村兴隆2组的笋农朱绍文便踩着露水进了竹林。他身后,一条新修的产业路蜿蜒入山:“以前运笋靠人背马驮,运下山要三四个小时,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山上,省心多了!”

聚起“发展合力”。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先盘清笋山“家底”,按亩产进行分类管理;再摸清管护人员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级统筹。通过把低效林流转到村集体,并按高标准管护后,预计可增产700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约60万元收入;引导村民以竹林入股,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彻底告别单打独斗,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
五年笃行兴竹业,一朝蝶变富山村。新生村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从不足万元增至数十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两番,竹产业成了村里的经济支柱;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空巢村”重聚人气,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低效林改造与科学管护不仅没有破坏生态,反而让万亩竹海成了滋养身心的“天然氧吧”;“新生竹笋”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新生村也从无名小村,蜕变成“竹产业大村”与“竹笋样板示范基地”。
生态护新生,竹海藏机遇;党建领发展,方竹惠民生。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新生村如今的方竹面积超4.5万亩,总产量达3000吨、总产值达2400万。一根“小方竹”,不仅成了富民兴村的“大产业”,也为新生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
通讯员:胡波 陈忠华 黄成元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