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08: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635万户籍人口中,有185.07万脱贫人口、26.6万监测对象,两类群体数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防返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将促进群众增收作为核心抓手,健全低收入群体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用好用足各类应急举措,全力防范收入下滑、就业不稳、突发困难“三个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13万户25.85万人,已成功消除风险5.47万户23.94万人,风险消除率达92.6%;剩余未消除风险的6591户1.91万人,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一户一策精准扶 兜牢民生保障线
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其林1组村民兰朝华家的变迁,是昭通精准防返贫的生动缩影。夫妻俩养育4个子女,妻子潘伦琴患有慢性病,2020年4名子女同时在校,高额教育支出让家庭陷入困境,被列为边缘易致贫户。
针对兰朝华家的实际困难,县防震减灾局指派干部对口帮扶,镇、村干部多次上门走访,精准对接政策资源:为其子女争取助学贷款、“雨露计划”补助,将4人纳入低保保障,为潘伦琴落实特殊医疗救助。这一系列实打实的帮扶举措,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渝昆高铁开工后,千名建设大军涌入新生村,为当地群众带来增收机遇。潘伦琴在家门口开起小卖部,兰朝华则到高铁隧道工地、集镇周边打零工,家庭收入稳步提升。2022年,大女儿本科毕业入职镇卫生院,二儿子兰星大专毕业后外出务工,家庭条件持续改善,主动退出边缘易致贫户;2023年10月,该户正式消除致贫风险。如今,兰星担任村委会委员,从“受助者”变身“助人者”,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与社会。

“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是精准防返贫的关键。”新生村党总支书记黄锐介绍,目前全村125户224人享受低保,7名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7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均得到妥善保障。政策托举让困难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民生底线越发牢固。
一村一业强根基 激活增收新动能
如果说新生村的精准帮扶是昭通防返贫的“微观样本”,鲁甸县水磨镇黑鲁村的产业实践,则是全市以产业促增收、固成果的“有力答卷”。过去,黑鲁村以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主,产出效益低下,村民增收无门,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得帮老百姓找条致富新路!”鲁甸县水磨镇产业办工作人员、黑鲁村挂村工作组组长的话,道出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转机源自红托竹荪特色种植产业的落地。2025年以来,昭通市融媒体中心驻黑鲁村工作队、镇挂村工作组与村“两委”联动发力,流转土地40亩,引进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既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难题,又为村民搭建务工增收平台。

“从种到收都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10元!”村民孙兴鹅一边采摘竹荪,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基地内,竹荪按标准分级分拣,确保品质达标;分拣区里,村民忙着打包装车,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竹荪全身都是宝,盖可爆炒、菇体可养生、菌柄能做面膜,都是市场抢手货。”黑鲁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基地负责人介绍,云蒙公司实行上门收购,鲜品出库价每斤50元,春节前后可达80元,二、三级菇烘干后价格高达每斤320—400元,销售渠道稳定有保障。
目前,土地流转费已全额支付给村民,基地累计带动1000余人次务工,务工收入超10万元。
组团帮扶聚合力 共绘振兴新图景
帮扶有力度,发展有温度。5年来,昭通市汇聚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与“组团式”帮扶合力,多方联动夯实防返贫基础、激活发展动能。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1.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904个,引进东部企业144家,带动产业升级、就业增收;中央及省级层面选派402名优秀人才扎根昭通,结对培育本土人才1787人、“土专家”2100人,锻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同时,依托“昭品入沪”“昭品入京”等消费帮扶品牌,拓宽昭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累计带动消费17.6亿元,让昭通好物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产得出、卖得好、价更高”。

在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金江船员”实训基地,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水运船舶相关实训。今年,上海闵行区投入2000万元实施实训基地提升项目,配套建设船舶驾驶虚拟仿真实训室、轮机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功能区,完善运动、安防、文化等配套设施,使其成为云南省中职院校中设施最完善的船舶实训中心。“这个项目为水运职教装上了‘新引擎’,实现教学条件‘跨越式升级’,打开学校发展‘战略性空间’。”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祝铭表示,项目将推动水运旅游专业群招生规模扩展到600人,辐射金沙江沿线地区,同时可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服务,助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拓宽群众就业路径。

山海相连,沪滇情深。2025年,闵行区投入各级财政帮扶资金4715万元,在绥江援建2个市级重点项目、11个镇区级民生工程、21个村企结对项目,一批援滇项目落地生根、硕果累累,持续为昭通防返贫、促振兴注入外力。

从“一户一策”精准破解民生难题,到“一村一品”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再到“组团式”帮扶凝聚攻坚合力,昭通市防返贫工作成效显著。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1位,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昭通防返贫、促增收的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记者:杨 杰 陈忠华 闵光景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