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5: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11月18日,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评选结果在昭通学院揭晓,贵阳学院在读研究生、云南腾冲籍青年作者谢恩传凭借组诗《棕木》斩获一等奖,其散文《今是而昨非》同步荣获三等奖。这位从云南大山深处走出的文学青年,以文字镌刻成长轨迹,用创作反哺故土深情,彰显了新一代写作者对生命与土地的深沉思索。

六年坚守,终绽光芒
从2020年第七届野草文学奖至今,谢恩传与“野草”的文学之缘已延续六年。“我先后投稿三次,收获两个优秀奖、一个三等奖。”他坦言,时光流转见证着个人的蜕变,“既包括现实生活中具体经验的积淀,也涵盖思想情感的丰盈与深化。”
此次登台领奖,对谢恩传而言意义非凡。他动情坦言,昭通与腾冲,一居滇东北、一处滇西南,却同样孕育着无数炽热的文学梦想。“昭通有乌蒙山系、金沙江奔涌,腾冲有高黎贡山脉巍峨、龙川江蜿蜒,此刻站在这片文学高地上,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水的生命对话与精神对照。”

土地馈赠,创作源泉
获奖组诗《棕木》创作于2024年5月,那是一个“雨水与青年困顿交织缠绕”的时节。此前一年的4月,他辞去文秘工作,一心备战考研却遗憾失利。人生低谷期,经邻居引荐,他获得了一份在场平工地担任监工的工作。
“每天跟随在轰鸣的机器身后,看着它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碾过野生山茶花与漆树,翻掘出地下沉睡的旧瓷片与各类虫豸。”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土地及村庄的联结。“一场大雨过后,眼见蕨类植物从被压实的泥土中顽强破土,那份蓬勃的生命力深深震撼了我。”
即便身处困顿,他心中“想要疏离的念头依旧未消”。这份矛盾与拉扯,促使他沉下心来,“去倾诉、去再度触摸烟火氤氲中的村庄,去凝望父辈们布满风霜的脸庞”。而斩获三等奖的散文《今是而昨非》,则记录了他在上海餐厅打工的岁月,字里行间同样镌刻着挣扎与求索、迷茫与前行的青春痕迹。
在矛盾中寻找平衡
谢恩传将自己的创作主题凝练为“内求与外放的矛盾共生”。他坦言,自己始终渴望成为“小地方的采诗官”,在扎根乡土、深耕本土的同时,也从未停止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与探寻。
“我当下的写作,不苛求彰显生命的终极意义,更追求一种即刻的鲜活与质感,让每一个瞬间都真实可感、触手可及,无论其间裹挟着喜乐还是悲戚。”这份通透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既有土地的厚重底蕴、烟火温度,又不失青春的灵动气息与赤诚底色。
感恩滋养,砥砺前行
在获奖感言中,谢恩传特意致谢培育他的母校与滋养他的故土。他深情回望在曲靖师范学院的求学时光:“正是在那里,老师们悉心指导、热忱鼓励,助力我系统学习文学写作与理论知识;也是在那里,我第一次斩获野草文学奖,更加坚定了深耕文学的初心与梦想。”
谢恩传还感念家乡保山那群被称作“剑客”“女侠”的文学挚友:“他们以诗为炬,书写生活、映照本心,彼此扶持、相互砥砺,在批评与共勉中一同成长。”同时,他向所有品读他作品、督促他前行的朋友致以谢意:“是他们的陪伴与期许,让我在生命的低谷未曾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
“感谢云南,感谢昭通,感谢这片土地与烟火生活,更感谢文学的滋养,让我们的生命得以绽放别样的生机与绚烂。”这位从云岭大地走出的青年作者,正以真诚为笔、热爱为墨,在文学的漫漫长路上步履不停、坚定前行。
记者:阮孝芝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