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1: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大江东去,勾勒出壮丽中国的时代曲线;群山叠翠,深藏着绥江人民的美好向往。当东海之滨的澎湃活力,邂逅金沙江畔的奋进脉搏,一曲跨越山海的协作交响,在绥江大地激昂回荡。
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闵行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理念如涓涓活水,持续滋养着绥江大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沪滇协作的闵绥篇章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工业园区到田间地头,从技能培训到人才交流,从产业帮扶到务工就业,协作的种子在绥江大地深深扎根,结出累累硕果。
互访交流,高位推动
东西部协作是一场关乎发展大局的深刻变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作为推动引擎。绥江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东西部协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统筹各项任务,引领沪滇协作的航船破浪前行。工作专班汇聚各部门的精英力量,如同协作工作的“先锋队”,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协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今年以来,工作专班已专题研究东西部协作工作5次,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凝聚,为协作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沟通是合作的桥梁,互访是增进了解的纽带。沪滇双方党政领导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定期开展调研互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8月21日,闵行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绥江考察调研,深入企业、走进乡村,实地了解绥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为后续的深层次协作掌舵领航。9月11日,绥江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闵行区开展交流工作,走访当地企业、园区,感受东部地区的创新氛围和发展活力,为绥江的发展带回新的思路和启示。截至目前,闵绥双方党政领导交流互访达8批次89人次,每一次互访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协作的深化。在高位推动下,产业协作、招商引资、闵行干部职工来绥疗休养等合作事宜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海协奏,项目提速
项目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闵行区倾注真心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坚持真抓实干,累计投入各级财政帮扶资金4715万元,推动2个市级资金重点项目、11个区(街镇)级资金项目和21个村企结对项目落地生根,为绥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秋冬交替之际,绥江县和平产业园区内,闵行区援建的两栋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深蓝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今年新建的2栋厂房屋顶,数十名工人一字排开,正忙着吊运、安装钢梁,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闵行区资金的注入,不仅解决了园区建设投入压力,还构建了‘输血’与‘造血’并重的长效机制。”绥江县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光鹏介绍,去年以来,闵行区累计投入协作资金4000万元,在绥江县和平产业园区新建4栋钢结构厂房,总面积达17800平方米。该项目不仅壮大了和平村集体经济,也为绥江工业经济培育了新的绿色增长点。

在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金江船员”实训基地,学生们正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模拟船舶驾驶操作。今年,闵行区投入2000万元实施实训基地提升建设,配套建成船舶驾驶、轮机、邮轮乘务等实训室,完善运动、安防、文化等设施设备。“这个项目为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乃至滇东北地区的水运职业教育装上了‘新引擎’,绥江‘金江船员’实训基地已成为云南省中职院校中设施最完善的船舶实训中心。”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祝铭介绍,该项目使学校水运旅游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展至600人,辐射范围涵盖永善、水富、巧家等金沙江沿线地区,同时为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提供实训服务。

在绥江大地,“沪滇协作,上海援建”的标识牌随处可见。除了市级重点项目外,从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渔政执法能力提升,到会仪中学宿舍改造,11个区(街镇)级资金项目多点铺开;“幸福食堂”、产业采摘道、通组公路排危、太阳能路灯、篮球场改造等21个村企结对项目惠及千家万户。这些项目聚焦医疗、教育、生态保护等领域,让绥江群众切身感受到东西部协作带来的温暖。
“我们的核心思路是‘绥江所需、闵行所能’。”上海市援滇干部、绥江县委常委李岗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项目从“建起来”向“转起来”转变,让基础设施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截至目前,闵行区援建绥江的市级项目总体进度已达90%,区(街镇)级资金项目总体进度达90%,村企结对项目资金已全部到位。一幅东西部协作的壮美画卷正在绥江大地徐徐展开。
智汇绥江,育才赋能
人才帮扶是沪滇协作的“造血引擎”。今年以来,闵行区紧扣绥江县发展需求,以“需求导向+精准选派”模式开展“组团式”帮扶,通过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人才输入,为绥江民生事业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医疗援助解民忧。
“宝宝发育得很好,回去后还要坚持每天给他服用维生素AD……”在绥江县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来自闵行区妇幼保健院的儿保专家王冰青正在为幼儿进行发育评估。自今年6月驻点帮扶以来,王冰青帮助医院建立起标准化儿童保健门诊,累计接诊300余人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12场。“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王医生不仅提供专业指导,还带教本地医生,让大家掌握了儿童保健技能。”绥江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赵兴玲表示。“接下来,医院还计划通过培训组建一支儿童保健健康科普团队,依托闵行区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普资源,在绥江普及儿童保健知识。”王冰青谈到,距离帮扶结束还有一个多月,他想再努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绥江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来自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李俊卿正在指导本地医生实施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借助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引入的质控标准,绥江县人民医院不断推进呼吸慢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强化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在绥江县中医医院肺病科,来自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尹润华通过临床带教与操作示范,将中医辨证施治融入日常查房,指导科室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台账,优化肺结节随访制度,规范了诊疗流程与质控管理。“手把手教学让我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更规范。”绥江县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保明旭说。

教育帮扶育新苗。
在绥江县五福小学的一堂汉语拼音复习示范课上,闵行区支教老师乔燕利用动态PPT设计了“拼音农场”“太空探险”等闯关游戏,将枯燥的拼音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令在场观摩的教师耳目一新。2024年以来,闵行区第三批“组团式”支教团队将上海的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入课堂,推动教学改革与教法创新,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公开课和示范课等方式,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培养当地骨干教师。“从教材研磨、目标转化,到活动设计、磨课优化,我们通过这些环节构建教研新模式,赋能农村课堂改革。”支教老师蔡建华介绍,今年以来,支教团队已累计实施课题3个,带培本地教师近20人。
人才聚则产业兴,人才兴则事业旺。今年以来,闵行区累计向绥江县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3人,组织6名医疗专家开展驻点帮扶,建成“施劲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绥江分站”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带教培养医技人员29人、培训医务人员183人次。同时,选派3名教师支教,举办教师培训12场,覆盖428人次。
“我们以‘精准选派+组团赋能’推动‘造血式’帮扶。”李岗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绥江所需、闵行所能”这一核心思路,进一步扩大人才交流的覆盖面,重点在医疗、教育、应急管理等领域培育本土骨干人才,为绥江乡村振兴提供长效的智力和能力支撑。
就业培训,稳岗增收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闵行区将提升绥江县劳动力就业质量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关键抓手,通过“拓岗强基、稳岗增收”双轮驱动,构建“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劳务协作”全链条帮扶体系,有效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园区展新颜。
走进绥江县福兴社区轻工业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一楼的服装生产车间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赶制校服订单;四楼的筇竹家具车间里,工人们对竹材进行烘烤、打磨、拼装,一件件精美工艺品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在这儿上班能照顾老人、孩子,工作和顾家两不误。”脱贫群众杨琴已在服装厂工作4年,年收入超4万元。据怀晴竹业经理罗雄介绍,企业长期稳定用工25人,订单高峰期还吸纳临时工,全部为本地劳动力。闵行区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300万元援建该园区,社区通过“招小商”引进服装、筇竹家具企业,带动80人稳定就业,年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这笔钱像社区发展的‘发动机’,让我们能办更多惠民实事。”福兴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吴银洲说。
职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农村劳动力跑稳转移就业的“第一棒”。今年,在闵行区的帮扶下,绥江县人社部门推行“政府列单、群众选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模式,举办焊工、叉车等技能培训4期,覆盖179人次。“政策太好了,免费培训省下近万元!”叉车班学员余辉感慨道。

劳务输出稳增收。
今年以来,闵绥两地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以就业帮扶增强发展活力。两地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00多场,推送岗位1.5万个,通过打造“金江船员”“金江果农”等劳务品牌、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50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绥江县共向在上海稳定务工3个月以上的扶持对象劳动力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201.17万元,有效提振了群众转移就业积极性;农村劳动力在东部结对省份新增就业138人,累计稳定就业1295人。

就近就业暖民心。
李岗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农业、轻工业、船舶驾驶等领域,加大就业对接与技能培训力度,打造更多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促进绥江群众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增收。
产业赋能,激发动力
产业兴,则百姓富、乡村美。闵行区与绥江县用跨越山海的亲密协作,绘就了一幅产业协作的精彩画卷。从“半边红”李子的甜蜜芬芳到无人机培训基地的设备轰鸣,从蝴蝶苗寨的袅袅炊烟到冷链物流园的繁忙景象,沪滇携手共谋振兴的理念正以产业为笔、民生为墨,在金沙江畔开花结果。
“以前李子运到昆明就烂了半筐,现在冷链车直通上海,销售期延长了两个月,价格也翻了3倍!”在绥江县壹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小龙打开冷链仓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这个由闵行区累计投入2300万元与绥江共建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将鲜果保鲜期延长至60天,让绥江特产首次实现“锁鲜”出滇。
在冷链物流产业园区附近的果园里,科技特派员正依托农业专家工作站开展“李子品质提升”技术攻关。通过土壤改良、有机施肥和精准灌溉,提升“半边红”李子糖度,增加单果重量。2024年,闵行区引进上海专家,在绥江县建立农业专家工作站,助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我们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要把上海的管理经验、技术标准带到绥江。”援滇干部林高冬表示,这种“上海技术+绥江资源”的模式,正不断催生更多产业融合的奇迹。
今年5月,广东水头石材加工企业考察团到绥江黑砂岩矿区实地考察,并通过昆明石材批发企业圈进行推广介绍。闵行区积极引入低空经济发展经验,推动绥江职业高中与航天九院合作,共同建设面向社会的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基地,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助力绥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在闵绥协作下,消费帮扶持续升温。闵行区商超、酒店等高端商业场所设立绥江“半边红”李子销售专柜,绥江企业通过参加上海“嗨购55昭通特色商品”展销会,与虹桥万象城Ole’超市等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绥江农特产品“飞出”大山,成为上海消费者的“心头好”。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10月,闵行区已完成全县消费帮扶3120万元。
得益于产业协作帮扶,绥江文旅蝶变尤其亮眼。曾经,大团岩峡谷、蝴蝶苗寨如同养在深闺的少女;如今,因为上海援建资金、游客的到来,它们渐渐展露风采、美名远扬。“这里的空气很好!”在蝴蝶苗寨观景台,来自闵行区的摄影爱好者陈先生架起三脚架,记录日出时分的壮丽景象。这个由闵行区投入900万元打造的旅游景区,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观景步道、开发苗家刺绣体验,从无人问津的苗寨成为网红打卡地。苗绣商店内,一束束五彩缤纷的丝线,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头饰、披肩等产品琳琅满目。村民说,这些手工刺绣的苗族服饰是藏在深山里的“高级订制”,他们要用刺绣弘扬民族文化,用节日盛装欢迎远方的客人。“以前我们只会种地,现在学会了做导游、开民宿。”经营餐馆的村民赵培强笑着说。他将自家楼上的空房改造成民宿,今年已接待游客300余人。据统计,今年以来,绥江县接待游客量已突破8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近7亿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文旅协作正在催生新的业态。在金沙水上乐园,从闵行区引进的名信游船公司已完成初步考察,正在论证开发金沙江夜游项目的可行性;在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无人机航拍课程已成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广袤果园里,新一代果农化身网络达人,通过直播向广大消费者推介绿色生态水果。从“卖产品”到“卖体验”,从“线下游”到“云上逛”,文旅协作正为绥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不仅要让绥江的产品走出去,还要让绥江的品牌亮起来。”李岗表示,未来5年,闵行区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深化产业协作帮扶,助力绥江乡村振兴。
站在大江东去的起点,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数字无言,诠释着担当;变化无声,见证着真情。山海相连,携手奋进的故事仍在继续。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已融入绥江的山川沃土,化为百姓的灿烂笑脸,见证城乡的发展变迁。面向未来,闵绥必将在新的起点乘风破浪,共同谱写沪滇协作更加绚烂的新篇章!
通讯员:罗 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