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盐津:生态养鱼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2025-11-17 08: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初冬的盐津,山色朦胧。沿山路行至普洱镇柏杨村应子村民小组,但见上清河碧波荡漾,一湾清流依山蜿蜒。河畔山坳间,45个养殖池依山势而建,盐津瑞川水产养殖基地就在这潺潺水声中,奏响了一曲生态与富民交融的“现代渔歌”。

“我们养鱼致富的底气,就来自这一湾碧水。”盐津瑞川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恂民站在池边,望着清澈见底的养殖池介绍。山间活水通过管道,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成群结队的杂交鲟鱼、虹鳟鱼、雅鱼在池中悠然游弋。“这儿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6摄氏度左右,为发展生态养鱼提供了绝佳条件。”这个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32亩的项目,于2024年9月全面完工,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年产优质冷水鱼500吨,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地市场,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

在3号养殖池边,村民李培祥正熟练地投喂饲料。“以前在外地打工,最惦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好了,走路10分钟就能到养殖场上班,每个月能挣30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她抹了一把额头上的细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据了解,该基地还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让周边村民掌握现代化的养殖技术。

沿着上清河道向上游行走,新建的生态拦河坝将河水围成一面明镜,倒映着两岸的山色。普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镇党委和政府特别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我们联合水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实地勘测水位基线,对拦河坝、引水渠等设施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和生态影响评价,确保在发展的同时,绝不破坏上清河的生态环境。”

通过创新推行“集体经济+产业企业+农户”的三方共赢模式,当地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村集体经济以资源入股,参与养殖场建设发展;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农户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这种模式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户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柏杨村党总支书记罗世银这样说。

夕阳西下,整个养殖基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技术员陈虹正在记录当天的水质监测数据,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水温、溶氧量、投喂量等关键指标。“我们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这湾碧水。”这位“90后”技术员说,“生态养鱼是个技术活,既要保证鱼的品质,又要保护水的质量。我们计划下个月再为周边村民开展一次生态养殖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能。”

在这个偏远的山乡,一湾碧水正在书写全新的故事。随着一批批优质冷水鱼从这里游出大山,游向更广阔的市场,盐津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成了金山银山。


通讯员:黄成元 黄春燕 邱琴 文/图

一审:范 云  一校:黄成元  二审:谭泽涛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范 云  一校:黄成元  二审:谭泽涛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