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记者观察 |“校长”是激活基层教育生态 推动“教育强市”的“关键变量”

 2025-11-13 09: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为昭通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指引。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决落实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等方面重点任务,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六大强市”建设,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美丽校园,梦想启航。实习记者 兰波 摄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出版的《昭通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顺应昭通发展潮流,广泛深入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到各层各级;积极宣传各级各部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和成果成效,营造全市砥砺奋进、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推进“五大强市”版面的策划和编发,以“教育强市”版面为试点,实施“记者基层蹲点采访”行动,组织记者深入边远山区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蹲点采访。蹲点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建设至关重要。

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探索开发“善行文化”,构建以“善行教育”为特色的善德、善智、善体、善美、善劳“五善”课程体系,探索实施“善行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将“善行德育”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深度融合,借鉴汲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加油未来项目经验,把“善行文化”“六项修炼”“十个一工程”开发为校本课程,率先探索建立“小小善行者”培养体系,让学生成长为“向上向善”的“小小善行者”。

镇雄县芒部中学以创建“县内一流、市内知名优质学校”为目标,塑造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紧扣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聚焦班级建设和有效课堂两大基石,落实贴合校情的“三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2013年首届高考,上线5人;2018年突破100人;2020年,1人考入北京大学;2022年,高考上线突破200人;2023年突破300人;2024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一本上线495人,一本上线率达38.97%,本科上线率达92.91%,63人被“985”“211”高校录取;2025年,1008人(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特控上线487人,本科上线457人,共计944人,特控上线率达48.31%,本科上线率达93.65%。建校以来,共将7954名山区孩子送入本科院校。2023年,镇雄县芒部中学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秉持“童心情怀教育,培德艺双馨之苗”的办学理念,聚焦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唤醒自我、成就自我。全校教师全力以赴,组建了美术、书法、花样跳绳、舞蹈、乒乓球等校级社团;开展象棋、五子棋等棋艺大比拼;每学期为住宿生过一次集体生日,打造春季、秋季文化艺术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童年的欢乐;建立爱心妈妈服务站、心理健康咨询室,用温情与关怀滋润孩子们的心灵。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读懂了“微光如炬”的深刻内涵,用镜头记录下学校用“爱”破解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成功实践。记者蹲点采写的《1020个寄宿孩子的校园爸妈》等稿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农民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转发。

通过蹲点采访,记者也深刻地认识到:“校长”是校园文化的塑造者、引领者、核心践行者,是激活基层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强市”的“关键变量”,其领导力、思想力、感染力直接影响“教育强市”建设的落地及成效。

近期,为科学编制昭通市“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广泛凝聚共识,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记者认为,在推进人才发展规划落地、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征程上,教育领域应聚焦“校长”这一核心群体。

一是强化精神引领,以“时代楷模”点燃教育理想。高位推动,精心筹办“‘时代楷模’张桂梅教育思想昭通报告会”,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昭通市与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合作,建立优秀校长长期跟岗学习机制,将“燃灯精神”真正内化为昭通教育人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场活动”升级为“一套机制”,此举旨在补足教育者“精神之钙”、破解“职业倦怠”难题。张桂梅传递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与使命的唤醒。会前可组织全市校长系统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开展“我的教育初心”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大家带着问题参会;会后可组织开展“学楷模、见行动”专题大讨论,将感动转化为具体的办学改进举措。

二是树立本土标杆,让先进典型就在身边。系统性“挖掘、培养、宣传”一批扎根昭通、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本土“好校长”。设立“昭通名校长”奖、组建“名校长宣讲团”,让榜样可学可及,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树立“好校长”标杆,要由“单个典型”变为“群体画像”,解决“榜样遥远”的问题。本土典型更具参照性,能直观展示昭通在现实条件下办好教育的可行路径。解放思想、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典型不限于升学率,应涵盖“乡村坚守者”“课改先锋”“管理创新家”等不同类型。联合各级融媒体中心,为典型校长制作专题片、撰写深度报道,并组织开展巡回报告会。

三是聚焦赋能升级,将情商领导力确立为核心素养,同步将校长情商(EQ)与领导力提升纳入培训必修课。改革培训体系,引入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实战化课程,重点提升校长沟通协调、团队激励、危机处理和家校共育等关键能力。提升情商,本质是实现从“传统管理”到“现代领导力”、从行政命令到人文关怀与影响力引领的转变。高情商的校长能凝聚人心,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黏合剂。同时,与高校或专业机构合作,开发《校长情商领导力》系列课程,针对化解教师矛盾、与难沟通的家长交流等真实场景,开展角色扮演和教练式辅导。

四是营造宽容环境,为改革型“个性校长”鼓劲。划定纪律红线与履职“容错区间”,鼓励校长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对于有个性、有思路、敢担当的“个性校长”,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办学自主权,保护其改革锐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教育生态。包容“个性”,从“被动守成”变为“主动创新”,划出“容错区间”是为改革型校长卸下思想包袱。教育的活力源于多样化探索,整齐划一的办学模式无法应对复杂的教育现实。实施清单化管理,明确“不可为”的负面清单,在清单之外全面赋予校长充分办学自主权。开展试点赋能支持,对于“个性校长”富有创见的办学想法,可设立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给予政策与资源倾斜,并允许在实践中调整。


记者:马燕/文  记者莫娟  实习记者兰波/图

一审:范云  一校:马 燕  二审:茶月秋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范云  一校:马 燕  二审:茶月秋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教育强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