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经济|一山“三层锦” 一田“多重金” ——绥江县立体农业铺就生态富民振兴路

 2025-11-12 14: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行走在绥江县的金沙江畔,仰望连绵群山,以往“看山愁”的慨叹,如今已被“看山喜”的赞叹所取代。金秋十月,薄雾轻笼、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苍翠竹海中回荡着采摘秋笋的清脆声响;海拔稍低的山腰,独特的砂仁香气与猕猴桃的清香交织;山脚河谷的果园里,绿油油的花生叶下藏着“金豆豆”,成片的“半边红”李子林、枇杷园正开展新一轮管护……一幅由海拔落差自然勾勒、多元产业精心绘就的“三层锦”立体农业画卷,正在这个山区农业县的大地上徐徐展开。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绥江以山为基、以水为脉,奏响了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乐章。

顶层“织锦”

翠竹拔节声声响 生态富民路路通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罗坪村的晨雾,村民吴辉琴已经踩着露水,自如地穿梭于合作社的方竹林间。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咔嚓”声,她娴熟地掰下一根根饱满鲜嫩的方竹笋,再用小刀轻轻一划,剥掉深褐色的笋壳,白嫩嫩的鲜笋随即落入口袋中。“今年的笋子长势喜人,估摸着收入能有4万多元。”吴辉琴和乡亲们一起背着沉甸甸、鼓囊囊的口袋走出竹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份喜悦,源于绥江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绥江地处滇东北金沙江南岸,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曾经,这里的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丰富的自然资源沉睡山间;如今,这片绿水青山成了最大的发展本钱。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绥江深谙“靠山吃山”的新内涵——决不做“竭泽而渔”之事,而是坚定不移做好“竹林文章”。2018年以来,绥江将竹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的核心产业,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深山区域重点布局,如今全县竹林面积达60万亩,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4.85亿元,小小竹子成为富民大产业。

“我们已建成3个万亩竹基地和2条竹长廊,全县60万亩竹林中,方竹面积达32万亩。今年部分方竹林已进入初产期,我们按照‘采小留大’的原则开展抚育性采收,预计方竹笋产量可达2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绥江县林草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

产业要兴旺,机制是保障。绥江县创新推行的“村集体公司5%+合作社45%+农户50%”利益联结模式,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相连。村民欧光美对此感受深切:“今年的笋子长得好,一天能采200斤笋。光是在竹基地务工,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土地流转和分红的钱哩!”“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基地务工得薪金”的“三金”增收模式,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在莲花山方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蒲治伍正忙着调度采收、对接加工等事宜。“每天组织100多人采收,日产量接近8吨,采收期要持续20多天。”他告诉笔者,鲜笋一部分直接供应生鲜市场,另一部分则进入加工车间,加工成清水笋、调味笋、笋酱、发酵笋干等数十种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目前,全县竹产业已覆盖32个村1.2万户4.8万人。接下来,我们将在精细管护、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上持续用力,让群众的日子像这竹子一样,节节高!”绥江县林草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展望道。这高山上的“顶层锦”,铺就的是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康庄大道,更是绥江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层“添彩”

特色产业竞芬芳 “金果”满枝富路宽

从高海拔竹林区延伸至海拔适中的山腰地带,产业图景愈发多彩。从南岸镇团结村顺江而下至胜利村,砂仁的独特香气沁人心脾。房前屋后、山野田间遍布郁郁葱葱的砂仁林,一串串成熟饱满的砂仁藏在枝叶间,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农户们穿梭在砂仁林里,修枝、收果、装袋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砂仁既是一味中药材,也是一种食用香料和调味料。绥江县种植砂仁已有20年历史,村民们利用江边河谷地带的陡坡及边角地种植砂仁,既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又拓宽了增收渠道。如今,砂仁产业蓬勃发展,全县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覆盖2000多户群众。“今年价格好,每斤3.6元,我家10亩地能挣三四万元。”村民白胜金一边采摘砂仁,一边盘算着收入。

广阔的山腰地带,更是经济林果的天然宝库。金沙江畔的乌蒙山麓,独特的气候与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孕育出“半边红”李子、“大五星”枇杷和猕猴桃等特色果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力量。

作为绥江农业的主导产业,10万亩“半边红”李子遍布高峡平湖之畔,形成了以南岸真武山、新滩天宝山、会仪方家村3个万亩基地为核心,沿金沙江河谷地带次第铺展的李树长廊。其中,7万亩“半边红”李子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主产区新滩镇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石龙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黄坪等9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阳春三月,李花怒放万树白;盛夏七月,漫山遍野果飘香。如今,“半边红”李子种植覆盖20个行政村,种植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70%,今年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幸福果实”。

“大五星”枇杷是中城镇群众的“甜蜜事业”。2013年,中城镇大沙村、农业村的群众开始种植“大五星”枇杷,经过10年发展,建成总面积达1.05万亩的“大五星”枇杷产业园,覆盖大沙、农业、良姜3个行政村,培育起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有近8800亩枇杷进入盛产期,总产量约4500吨。而在中城镇、板栗镇等地的缓坡山地上,猕猴桃基地里生机勃勃,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发展至近2万亩,因其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

这些崛起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不仅丰富了绥江立体农业的层次,更成为群众增收的“加速器”。它们与砂仁一样,多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有效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果子成熟时,外地客商络绎不绝,电商订单纷至沓来,“绥江半边红”“生态猕猴桃”等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务工机会,实现了“一块土地,多重收益;一份工作,顾家增收”,让乡村充满了蓬勃活力。

底层“生金”

果园套种“金豆”香 一地多收效益高

南岸镇团结村地处山脚河谷地带,桂圆园里,绿意盎然之下另藏“玄机”。拨开绿油油的花生叶,顺势拔起一株,一簇簇饱满的花生果带着泥土的芬芳映入眼帘。“尝尝,这是我们的‘小花生’,味道怎么样?”团结村党总支书记罗维热情地递过来一把刚采摘的花生。颗粒小巧、外壳薄脆,入口香甜,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村独特的气候和肥沃的沙土,种出的花生外壳薄、籽粒饱、香而甜,俗称‘小花生’,远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罗维自豪地说。更让他和村民们高兴的,是村里摸索出的“果园套种花生,实现一地双收”的高效种植模式。这种林下经济的智慧,还延伸到在李子园、枇杷园里养殖土鸡,利用果园空地轮作蔬菜,土地综合利用率得以大幅提升。

近年来,团结村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号召,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该村采用“党总支+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百余户村民在玉米地及尚未进入盛产期的果园里,规模化套种花生1000余亩。

村民张友兵是套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他家有6亩桂圆,距离丰产期还有几年。“以前,这些果园里的空地都闲置着,现在套种花生,又多了一份收入!”他弯下腰随手拔起一株花生,轻轻抖落泥土,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惹人喜爱,“今年气候适宜、管护得当,花生长得又多又饱满。鲜花生每公斤能卖到20元,我这6亩花生预计能卖1.5万元!”他掰着指头算起细账:桂圆投产后每亩产值达3000多元,套种花生后每亩再增收2000多元,一亩地两笔收入加起来超5000元。“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这就是咱们庄稼人梦寐以求的‘双赢’啊!”张友兵的笑容,比手中的花生还要饱满。

团结村的花生产业并非一蹴而就。罗维总结了一套“三化”经验:种植“规模化”、销售“品牌化”、渠道“平台化”。今年,团结村的花生产值可达260余万元,这颗“金豆豆”真正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这种精耕细作、多重经营的模式,正是绥江县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向科技要效益、向模式要潜力”的微观生动体现。

锦绣层叠绘新卷

“丰”景如画醉绥江

无人机翱翔云端俯瞰绥江,昔日的群山披上层层锦绣:山顶上,竹海听涛,绿浪涌动着生态文明的深沉回响;半山腰,砂仁、猕猴桃、李子、枇杷等经济林木竞相吐艳,多彩产业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大道;山脚下,花生等作物在果树下、田畴间长势喜人,“一地多收”的智慧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着金色的希望。

60万亩竹林、10万亩“半边红”李子、近2万亩猕猴桃、1.3万亩砂仁、千亩套种花生……这些并不是一串枯燥的数字,而是绥江县近年来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交出的沉甸甸的答卷。

夕阳西下,金沙江面泛起粼粼金光。蜿蜒的盘山公路如同一条条金色的纽带,将山间的“三层锦”与山外的广阔市场紧密相连。满载竹笋、砂仁、花生的货车,正沿着这条希望之路,将绥江的“山珍”送往四面八方。炊烟袅袅的村庄里,飘散着农家饭的香气,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他们的童年,就浸润在这香甜的“丰”景里。绥江,这座以山为基、以水为脉的山区县,正以立体农业的生动实践,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通讯员:罗洪 文/图


一审:陈中华  一校:罗 洪  二审:郭 倩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中华  一校:罗 洪  二审:郭 倩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绥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