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8 16:37“一程烟柳一程绿,半里筇竹半里青。”如今的靖洒公路不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而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一条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的景观长廊。驾车行驶其上,远山叠翠、果园飘香,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跃然眼前。这条路正在昭通的大地上,书写着从“通”到“畅”、从“美”到“富”的发展奇迹。
路在景中,美在路上。在靖洒公路两侧,1800平方米的“洒渔烟柳、苹果之乡”景观带引人驻足。柳树依依,步道蜿蜒,苹果树影婆娑,微风拂过,果香与柳绿交织成诗意的乡愁。春趁烟柳踏青,夏观火把映路,秋摘苹果品鉴,冬赏霜雪缀枝,四季皆成景。这条路串联起的不仅是村落与田园,更是希望与振兴的梦想。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拍照都停不下来!”游客虎娥金兴奋地说。她和同事驱车前来,一路上被公路两旁的美景深深吸引。过去只是一条普通的运输通道,如今却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沿途增设的观景台和休闲驿站,让过往行人驻足留影、品果休憩。
景在变,人也在变。公路升级后,沿线农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采摘园、农家乐与民宿串珠成链,游客量同比增长超四成,果农增收近三成。不少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将老屋改造成特色客栈,庭院经济焕发新生。
“现在路好走了,在家门前就能看到美景了。”村民张家云的感慨道出了沿线群众的心声。不仅出行更便利,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而“绿美公路”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享受,更是一场从“风景”到“产业”的蜕变。苹果园里建起采摘体验区,农家乐连点成线,游客来了不愿走,走了还想再来。昔日沉寂的村庄因路而兴,因景而旺,民宿经济、生态农业顺势崛起。
洒渔镇是“交通先行”理念带动文旅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典范。洒渔镇副镇长张汇梅表示,通过“绿美公路”建设,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更激活了乡村发展潜力。我们以路兴业,以路促游,真正实现了路畅民富。四通八达的路网,打破地域限制,串联起“洒渔河烟柳长廊”和万亩苹果园,推动形成了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向“休闲采摘+生态观光”的转型升级,靖洒公路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线”和“黄金线”。
一条路,带动一方发展。“这条路不仅是‘产业路’,更是‘民生路’。”青岗岭乡党委副书记潘世飞说。G247改造对沿线10公里的村庄产生了深远影响—苹果、樱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显著降低,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同步提升。
昔日狭窄拥堵的长寨段公路,如今已拓宽车道,并增设2.5米人行道,人车分流、停车有序,污水垃圾问题也得到解决。靖安镇通过设立“街长”负责制、推行“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让新修的公路不仅美观便捷,且持久焕发活力。
一条路就是一道风景。靖洒公路的景观化改造,不仅美化了出行环境,更将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嵌入行车画卷。沈家沟景观点依河而建,3000平方米区域采用立体绿化,本地杜鹃、麦冬点缀,“前花后树、上乔中灌下草”,陶瓷颗粒彩色路面勾勒苹果图案,将公路打造成流动的昭通文化展示窗口;大关县境内的“山水大关、筇竹之乡”节点,毗邻靖安竹笋加工厂,拓宽路面与绿美景观结合,彰显“筇竹之乡”特色,赋能“山水大关”形象。沿线群众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
一道风景带动一方经济。靖洒公路的提升改造更激活了沿线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公路串联起的不仅是景致,更是产业与希望,公路沿线的村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大地同频共振。
这条路,如今已是一座流动的昭通文化展示窗口,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记者: 莫娟 姜跃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