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11: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悬棺照片

一段尘封了千年的民族记忆,一项持续了近二十年的科学追寻,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交汇。11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晓明和吉学平团队)和复旦大学(王传超团队)领衔的联合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通过古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证实,今天生活在云南文山丘北县自称“僰人”的族群,正是古代神秘的“悬棺葬”主人的直系后裔。 这意味着,被认为在明代末年就已消失的僰人族群,其血脉并未断绝,而是继续延续历史常见的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篇章。

本研究是考古学与分子生物学深度交叉融合的典范。项目的通讯作者之一、长期跟踪研究昭通悬棺的考古学家吉学平研究员介绍,悬棺葬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其分布、断代和族属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昭通悬棺保护过程中发现的人骨片段,为我们一步步开展这项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考古学背景和关键样本。特别是棺材和人骨测年,为解读基因组数据构建了可靠的时间框架。”后来,研究团队将样品覆盖范围扩展到了广西和泰国等地。

负责关键技术突破的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银辉详细解释了研究过程:“我们这项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核心数据:一部分是来自自称僰人的30个现生个体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我们团队优化后的古DNA技术,从广西、昭通以及泰国北部的悬棺人群遗骸中成功获取的高质量古代全基因组数据。”
赵银辉强调,技术的优化是本次研究成功的基石。“我们对其进行了包括提取、建库以及富集等一系列的古DNA技术流程优化,最终才获得了足以进行精准比对的古代数据。然后,通过整合东亚及东南亚的古今人群数据,我们才能最终得出结论:现代“僰人”确实是古代悬棺人群的直系后裔。”

“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悬棺的主人从未真正消失。基因证据让消失的民族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博士研究生周慧阐述了研究的核心结论。“分析结果确凿无疑:现代僰人基因组中,有42%至79%的成分可追溯到古代悬棺人群,证实了直系后裔关系。”
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补充道:“这项研究不仅对中华文明多元文化的交融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构建西南地区古代文化走廊提供了研究范式。”

研究还揭示了意想不到的历史细节。在云南昭通威信县一处距今1200年(唐代)的悬棺遗址中,科学家发现了两个遗传背景迥异的“外来户”:一个个体的主要成分来自黄河流域,另一个则来自东北亚。“这堪称‘唐代包容性’的遗传学证据。”张晓明解读道,“这表明在唐代,悬棺社群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群体,主动吸纳了来自远方的个体。这种长距离的人群融合,很可能由盛唐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交流所驱动。”
昭通地区自古便是重要的文化走廊,这些遗传学发现与来自中原的文化器物相呼应,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唐代至明代边疆社会融合图景。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明代。此后,悬棺葬俗消亡,僰人也从史籍中隐退。本研究的结论是,他们并非灭绝,而是迁徙并融入了新的环境,文化习俗也随之演变。
“悬棺葬习俗消失了,但现代僰人采用的‘灵魂洞穴葬’,我们推测可能是前者的一种文化演化形式。”张晓明说。这生动展示了文化为适应生存而发生的变迁,而深层的血脉传承则被基因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张晓明总结道: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一个族群的溯源本身。它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微观而坚实的案例。从东南沿海的起源,到在西南地区的融合与演变,再到唐代体现出的强大包容性,僰人与悬棺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宏大叙事的一个精彩缩影。
据悉,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将研究扩展至华南、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地区,以期更完整地揭示这一独特文化的全球迁徙图景。
记者:常开俊 马丽梅 安德立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