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10:17 来源:昭通新闻网


自2021年上海市普陀区与巧家县建立结对协作关系以来,两地紧紧围绕“中央要求、巧家所需、普陀所能”的原则,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核心,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劳务对接等多个领域持续深耕,推动沪滇协作不断走深走实,共同书写了“同饮一江水,同心促振兴”的动人篇章。
近日,笔者采访普陀区援滇干部时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普陀区累计投入援助资金3.19亿元,实施援建项目85个,帮助巧家县2.5万余名群众实现增收,1.5万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东西部协作的累累硕果,铺满了堂琅大地。
产业为基: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走进巧家县马树镇高原特色产业园区,连片的草莓大棚绿意盎然,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成熟的果实。“以前在家种玉米,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元,现在在草莓基地工作,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马树镇村民张大姐一边分拣草莓,一边欣慰地说。这正是普陀与巧家产业协作带来的显著变化。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立足巧家资源禀赋,将2.5亿元援助资金重点投入产业协作领域,着力打造草莓、马铃薯全产业链。在马树镇,普陀区累计投入援滇资金5450万元,建成了200亩草莓育苗基地,年产草莓苗3500万株,彻底结束了巧家草莓苗依赖外购的历史。同时,还建设了草莓分拣交易中心、冻干厂、果脯厂及冷链仓库等关键配套设施,形成从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一系列举措带动当地草莓种植面积扩大到2.5万亩,夏季草莓种植规模跃居全国第二,年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达7.5亿元。
“我们不仅帮助巧家建设基地、引进技术,还积极搭建销售渠道。”上海援滇干部施欢介绍,“通过援建草莓交易市场、联系50家收购商、创建‘巧家草莓’品牌,实现了巧家草莓直供上海及东部其他市场。2024年投产的草莓冻干厂,当年产值就超过8000万元。”
马铃薯产业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依托马树镇组培室,年产马铃薯组培苗1000万株、原原种4000万粒,带动建设5.3万亩高标准种植基地。同时,通过持续投入上海援滇资金,巧家建成了土豆冷链仓储交易中心、产业展示馆,并于2025年投入1250万元建设锅巴土豆加工厂,预计年加工鲜薯2.4万吨,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初步构建起集种薯繁育、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体系。
“以前土豆卖不上价,现在加工成锅巴,每斤能多赚好几块钱,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马树镇种薯大户李大哥感慨道。此外,蒙姑镇文笔社区投入协作资金7105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000余万元,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将移民安置区升级为“农文旅融合”旅游社区,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2022年,巧家县花漾年华恒祥食品有限公司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20万元,聘请专业团队对“鹤润”牌核桃乳和矿泉水进行“沪滇协作 心手相连”主题包装设计,精准对接上海市场需求,有效提升了产品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成功拓展上海销路,销售额实现高速增长。
同时,巧家县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上海市农科院的科技力量,推广优质毛豆品种,从供给端提升产业品质;积极对接市场主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订单农业落地,创新“上海技术+巧家生产、上海研发+巧家基地、上海企业+巧家资源、上海市场+巧家产品”协作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毛豆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人才为要:打造“带不走”的骨干队伍

2021年以来,普陀区选派31名专业技术人才“组团式”支援巧家教育、医疗领域。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副校长栾承建在担任巧家县第二中学挂职校长的3年里,不仅带教青年教师,还帮助学校打造“申云书院”,升级运动场所,使4000余名学生受益。“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为巧家培养一支能够长期扎根的教师队伍。”栾承建表示,他带教的3名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校骨干。
巧家县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孟选荣介绍,通过参与帮扶教师合作研修,他对“上好一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会了细分教学目标并融入课堂问答,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他还指出,每学期的专家送教活动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让教师在精准教学上更有方向和信心。
在医疗领域,上海普陀区利群医院妇产科专家蒋立辉主动延长1年援滇时间,担任巧家县医疗帮扶组组长。他凭借30余年的专业经验,助力巧家县人民医院妇科于2024年10月独立开科。在人员紧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他白天坐诊带教,晚上组织病例讨论,建立闭环学习机制。巧家县人民医院妇科开科半年完成手术260余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35%,并成功完成首例由本地医生主刀的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蒋立辉的帮扶显著提升了当地妇科诊疗水平,赢得了医院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十四五”期间,普巧两地互派挂职干部13人,巧家选派19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普陀跟岗学习,累计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000人次。“我们创新‘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巧家实际需求选派专家,确保培训精准有效。”施欢说,从农业技术到基层治理,从教育教学到医疗技能,人才交流让先进理念在巧家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智力支持。
民生为本:让协作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以前遇到干旱用水就困难,现在一拧水龙头就有水,太方便了!”巧家县大寨镇村民刘大爷指着家中的水龙头高兴地说。这一变化得益于普陀区援建的自然能提水工程。“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投入7391万元实施49个民生项目,其中大寨、老店自然能提水工程彻底解决了5000余户3万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在教育方面,普陀区援建了崇溪中学、巧家县第六初级中学的标准化宿舍楼,显著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在农业领域,与上海农科院合作打造玉屏中村养殖示范基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在社会事业方面,对接20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总价超1100万元,有效补齐了巧家社会事业发展短板。
“我们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力求每个项目都精准对接实际需求。”施欢说。“例如在巧家县第二中学,除了改善硬件设施,还通过沪滇协作机制共享上海优质教育资源,让巧家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增收为果:就业消费“双轮驱动”促共富

“我现在在上海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能挣6000多元,比在家务农强多了。”巧家县老店镇村民陈大哥通过劳务协作来到上海就业,他的经历是普巧劳务协作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两地累计开展劳务培训142期,培训劳动力3250人,帮助1.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1400余人转移至上海、2500余人转移至东部其他地区。
“我们建立劳务协作站点,精准对接东部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式’培训,实现‘培训即就业’。”施欢介绍。同时,鼓励上海企业在巧家建设帮扶车间,目前已引进东部企业16家,总投资1.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600余个。
在消费帮扶方面,依托上海市场优势,构建产销对接平台,消费帮扶资金累计达2.64亿元,其中农产品直供上海提供了1.45亿元。“我们不仅帮助巧家销售农产品,还助力打造品牌。”施欢说。通过沪滇协作,上海沙涓服饰在马树镇设立“马树红毡”非遗工坊,既解决了部分农村妇女就近就业的问题,又助力千年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沪滇携手,普巧同心。从“十四五”的并肩前行,到“十五五”的深化协作,普陀与巧家将继续以心相连、以情相系,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协作篇章。
通讯员:张顺富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