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09: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品种改良提质、防雹网护航、无人机助力……如今在昭通,一系列新技术正为苹果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还让果农们稳稳握住了“增收密码”。记者近日从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获悉,今年昭通苹果产量预计达到135万吨,比去年增产5万吨,增长3.8%;综合产值155亿元,比去年增加5亿元,增长3.3%,“科技兴果”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深秋时节,昭阳区的苹果园里一派忙碌景象,云南千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鹏正穿梭在果园中,指导农户修剪枝条。“这段时间要把老桩上新长的枝条除掉,避免与新嫁接的枝条竞争养分。”他告诉记者,自家果园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今年已完成280多亩老果园的品种改良,计划未来2至3年完成1000亩改造。“新品种丰产后每亩能增收近8000元,1000亩就能增收近800万元。”周鹏的话语中满是期待。
周鹏的探索并非个例。自1999年起,昭阳区周边的苹果种植户便持续推进老果园提质改造。同时,昭通采取“政府主导引进、企业实施培育”的模式,先后引进130多个苹果新品种,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开展试验种植。“我们引进了131个品种进行试种,目前已有2个品种实现量产,市场售价每斤约8元,远高于普通品种。”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兴鹏介绍,企业培育的“昭锦”“昭富”等品种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市场新宠。
科技防护为苹果产业织牢“安全网”。昭通地处高原,应对冰雹等灾害曾是苹果种植过程中的难题。为此,昭通大力推广防雹网技术应用,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便是首批受益者。“使用防雹网后,商品果率比普通果园提高约18%,每年能为公司增收1000万元以上。”王兴鹏给出的一组数据,印证了科技防护的显著成效。目前,昭通各地苹果园防雹网覆盖率已达10%以上,越来越多果农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纾解了生产焦虑。
在采收运输环节,无人机的应用让效率实现提升。“一人一机一天能吊运苹果3万斤左右,要是人工挑运,得15到20个人才能完成。”昭阳区苹果基地技术负责人许金盟算了一笔账,基地的1000亩果园通过无人机开展植保、化肥运输和果实吊运,一年可节省成本30万元。如今,昭通各地苹果园已广泛应用无人机作业,打通了苹果从果园到转运点的“最后一公里”,显著缩短了苹果从采摘到入市的流转周期。
科技赋能之下,昭通苹果产业实现全面升级。目前,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累计建成10万亩高标准矮砧密植园和20万亩标准化乔砧密植园,攻克5项核心技术,制定25项地方标准,初步构建了西南冷凉高地苹果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全市苹果园商品果率提升至85%以上,曾经的“丑苹果”蜕变为声名远扬的“昭阳红”,还曾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成为名副其实的“飞天苹果”。
记者:王国江 杨金飞 通讯员 唐 昕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