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2: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彝良县立足“革命老区+多民族聚居”的县情,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探索了一系列特色做法,顺利通过国家及省、市级验收,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织密组织网络,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彝良县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和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融入镇彝威革命老区党建长廊建设,打造“一区四带六园多点”综合示范带,累计创建示范点35个,实现党的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
该县创新构建“三级网格化”创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员力量下沉社区一线。在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发界安置区,创建工作以村(社区)为基础、村民小组(楼栋)为单元,因地制宜划分网格,建立农村网格5个、城市网格4个、学校专属网格9个、基础网格155个、十户联保组936个,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将人、房、物、组织单位和管理服务全部纳入网格,不仅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末梢延伸,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还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传承红色基因,营造同心筑梦好氛围
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彝良县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确立“将军故里,同心筑梦”创建主题。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国家级教育基地积极发挥育人功能,通过讲述罗炳辉将军“为革命尽忠、为人民尽孝”的革命故事、刘平楷烈士“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红色事迹,用红色基因浸润各族群众心灵。同时,深化馆校合作,开辟第二课堂,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在宣传教育方面,彝良县构建“互联网+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矩阵,制作灯杆公益广告560块,征订发放学习教材5万余本,举办培训18期8000余人次,各族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持续提升。通过打造“红石榴”品牌,建设主题馆、文化墙、口袋公园等平台,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夯实发展根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彝良县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将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实施“4+N”产业体系(以天麻、竹子、花椒、肉牛为主导,其他特色产业为辅),2023年实现综合产值94.6亿元,带动各族群众显著提高收入。脱贫攻坚期间,全县5.65万户25.6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1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成功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帽子。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彝良县在发界安置区新建扶贫车间3.4万平方米,招引6家企业入驻,帮助残疾人家庭、就业困难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云中苗寨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向“靠技术、租金、薪金、股金增收”的转变。同时,彝良县深化教育改革,2023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实现翻倍,中考优良率大幅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促进交融互嵌,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彝良县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推动各族学生共学共享;依托火把节、花山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节庆上互庆、在风俗上互适。近3年,全县各民族通婚1363对,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各民族交融互嵌的社会结构不断巩固。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彝良县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成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省级2个,列入省、市非遗名录项目13个,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通过推进文旅融合,投入4.6亿元打造小草坝景区、牛街古镇等景点,小草坝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通讯员:杨刚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