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党的建设|水润共生 团结花开 ——从镇雄县水利实践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答卷

 2025-11-18 10: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的赤水河畔,波光粼粼,焕发新生;胡家山水库碧波荡漾,润泽四方;乡村院落,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欢快流淌……在镇雄县的土地上,水,不仅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团结磅礴力量的生动载体。5年来,镇雄县水务局以水为笔,以情为墨,在河湟沃野间绘就了一幅水兴民富、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党建引领

把稳团结之舵

“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走进镇雄县水务局,“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清晰有力。他们将创建任务与水利项目同部署、同考核,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水利系统落地生根。

镇雄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始终牢记,水利工作不仅是业务,还是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政治工作。”镇雄县水务局党组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前往红色基地开展研学、设立“党员先锋岗”发挥示范作用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深入人心,“四个与共”的共同理念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在一次次学习和实践中得以夯实。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平台,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播撒。党的领导,如同水利事业的“方向盘”,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这正是对“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生动诠释。

兴水惠民

架设交融之桥

“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些重要的民族团结原则,在镇雄水务的民生实践中找到了鲜活的注脚。

聚焦各族群众最急最忧的“用水难”问题,镇雄县水务局累计投入4.1亿元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还是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族情感的纽带。镇雄县171万各族群众共饮“幸福水”“团结水”,水管里流淌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是资源公平分配的体现,也是打破地域隔阂、增进相互依存的情感暖流。

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一线,不同民族的建设者协同奋战,技术人员携手攻坚,管护人员用心服务。胡家山、坝口河等水库的建成投用,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还在共同劳动中创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为挂联村修建管道、举办培训会、实现“微心愿”,这些“实打实”的帮扶举措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也密切了民族关系。水利,在这里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生动诠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

生态共治

描绘共富之景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在镇雄的河湖治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深化“河湖长+”多元共治模式,吸纳各族群众担任民间河长、保洁员,构建起“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水格局。这不仅是生态治理模式的创新,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通过实施小流域治理、铁腕整治河流“四乱”、科学指导小水电站关闭退出,赤水河、雨洒河重泛碧波,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打造了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还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生态根基。与此同时,镇雄县水务局狠抓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节水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并依托民族节庆开展水利科普与民族团结宣传。这条生态共治之路,正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结合。

水兴县强

凝聚复兴之力

今日之镇雄,水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防御灾害、调配资源、保障供水的能力持续增强。水安澜、业兴旺、人团结,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水润万物而无言,团结聚力以致远。镇雄水务局以水为媒、以情聚心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镇雄实践注入了团结之力、奋进之能。


民族时报记者:冯 琴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杨超烨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杨超烨
标签 >> 党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