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党的建设|大地披“红装” 苹果变“金果” ——鲁甸党建赋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小记

 2025-11-18 10: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深秋,滇东北高原上的鲁甸县,数万亩苹果林层层叠叠、尽披“红装”,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苹果园里,果农们穿梭忙碌,采摘、分拣、包装有条不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这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正是鲁甸县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党建领航聚合力 规模发展强根基

近年来,鲁甸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将苹果产业作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以党建引领作为驱动产业升级的“红色引擎”。在这一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发力,鲁甸县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2011年成立以来,鲁甸县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浩丰合作社”)以“党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为纽带,从最初的5亩示范园逐步拓展至1150亩核心种植区,并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种植苹果7000余亩。通过全面推行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体系,浩丰合作社有效破解了散户种植“小、散、弱”难题,推动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农业转型,逐步构建起“大基地+小单元”的协同发展格局,为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平台共建搭桥梁 畅通富民新路径

产业要壮大,平台是关键。今年8月,总投资4800万元、占地22.86亩的鲁甸县苹果交易市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集冷链物流、电子交易、质量检测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枢纽,这里不仅为鲁甸苹果搭建起通往全国市场的“快车道”,还成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据统计,该交易市场每年可吸纳380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务工收入1000余万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科技赋能提品质 精耕细作铸匠心

平台搭建起来后,品质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鲁甸县始终把“种得好”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科技成为苹果品质提升的“硬支撑”。以合作社为纽带,本土农业专家王天勇等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高光效修剪”“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培训,帮助果农掌握科学种植的“真本领”。同时,鲁甸县主动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共建苹果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智能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绿色种植技术。在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下,鲁甸苹果的糖分、果形、色泽等核心指标显著提升,成为市场公认的高原“品质果”,为品牌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品牌共创亮名片 价值跃升拓市场

品质是底气,品牌是名片。鲁甸县深入实施“品牌兴果”战略,全力擦亮高原苹果“金名片”。截至目前,全县已注册苹果品牌商标8个,培育绿色食品认证主体17家,认证面积超过2万亩。其中,浩丰合作社打造的“嘎嘣脆”品牌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其培育的“瑞雪”苹果成功入选中国航空专用水果,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鲁甸五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矮化密植示范园,实现亩产8000斤,亩产值达3.2万元,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2024年6月,鲁甸县水果商会成立,通过有效整合种植户与企业资源,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并牵头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实现每颗苹果“溯源到户”,持续增强品牌公信力。

成果共享惠民生 共富路上谱新篇

一系列党建引领下的产业举措,最终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成效。鲁甸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群众拓宽了多元增收渠道:浩丰合作社通过产业带动,提供60个固定就业岗位和超4000人次季节性用工;鲁甸县水果商会在销售端持续发力,2025年带动苹果销售3.62万吨,占全县总销量的25.7%,与线上销售、订单农业形成多元畅通的销售体系,让“红苹果”变成群众手中的“金果子”。

截至目前,鲁甸县苹果种植面积已逾15万亩,投产果园达12.7万亩,预计总产量达32.6万吨,综合产值超27.8亿元,带动种植户11060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8家,其中千亩以上规模企业3家。小苹果成就大产业,这颗承载着希望与幸福的“金果果”,正以强劲的联农带农效益,成为鲁甸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引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在鲁甸大地上谱写着党建引领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刘卓娅

一审:孔 竣  一校:刘卓娅  二审:杨超烨
二校: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孔 竣  一校:刘卓娅  二审:杨超烨
二校: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党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