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党的建设|党建领航“一盘棋” 立体产业“钱景”新 ——巧家县中寨乡党建引领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纪实

 2025-11-18 10: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虽已进入冬季,但巧家县中寨乡的山野间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奋斗景象:在乡党委的统筹布局下,低海拔区域的香椿长势正盛,高海拔地块的豌豆尖翠绿鲜嫩,田垄间的贡菜叶片肥厚,轮作田里的儿菜郁郁葱葱。一幅在党建引领下,根据海拔高差精准施策、立体发展的蔬菜产业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近年来,中寨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禀赋,以“低海拔干热区抢早市、高海拔冷凉区搞轮种”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路径,成功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山地立体蔬菜产业体系,用一茬又一茬的鲜嫩蔬菜,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广阔“钱”景,彰显了党组织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强大引领力。

精准“落子”:海拔差异变产业优势

中寨乡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特征鲜明:中寨社区、下寨村、付山村海拔在1000—1500米,拖租、鱼毕等4个村则位于1600—3380米。这种地理特征既给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也孕育着差异化发展的独特机遇。

“破解产业瓶颈,关键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中寨乡党委、乡政府精准研判乡情,打出“立体布局+短长结合”的产业组合拳。在空间布局上,紧扣海拔高差“做文章”:低海拔区域聚焦“早”字诀,重点发展香椿、贡菜等特色蔬菜,凭借上市早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高海拔区域立足“轮”字诀,推广豌豆尖、儿菜等冷凉蔬菜轮作,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产业选择上,兼顾“短平快”增收与长效发展:一方面,布局贡菜、水果玉米、豌豆尖等当年见效的“短腿”产业,快速兑现增收效益;另一方面,培育香椿这种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能带动长期增收的“长腿”产业,为群众铺就稳定增收的长远之路。

高效轮作:“一亩三分地”产出“多份金”

中寨乡人均耕地面积仅0.52亩,土地资源紧张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让有限土地焕发无限生机,实现“一亩三分地”产出“多份收益”?中寨乡给出的答案是推行高效轮作接茬模式。

今年上半年,中寨乡推行“统一步调+差异成熟”模式,高低海拔区域同步种植生长周期短、市场认可度高的水果玉米。统一种植既方便技术指导和集中销售,又借助海拔气候差异形成“天然时间差”,有效延长市场供应期,成功规避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波动,实现从“同质竞争”到“梯次受益”的转变。据统计,中寨乡累计种植水果玉米870亩,年产量达1044吨,产值达125.28万元,大大超出了农户的收益预期。

下半年,针对地块零散、规模化经营难的问题,中寨乡转向“分区精准轮作”:鱼毕、拖租等高海拔区域种植儿菜、豌豆尖等冷凉蔬菜300余亩;低海拔区域则改种喜冷凉温润的贡菜,于冬春季节错峰上市,有效填补市场空白,抢占价格高地。这种“高海拔冷凉接茬、低海拔玉米转贡菜”的轮作模式,让土地实现“一年多收”,真正把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持续的增收资本。

示范引领: 点燃村民种植热情

“想种不敢种、怕失败、怕赔本”,曾是不少村民发展产业的顾虑。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寨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起“党支部带党员、党员带村民”的联动机制,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组织村干部、党员率先认领“责任田”,打造蔬菜种植“示范田”,把种植技术、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下寨村党总支书记李绍安是种植贡菜的“领头雁”,去年他率先引进贡菜,并试种成功,今年又将种植规模扩大至5亩。“看着菜苗冒新芽、长势旺,大家种植贡菜的信心更足了!”李绍安一边给贡菜苗施肥,一边算起“丰收账”,脸上满是笑容。在村集体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种植队伍,对发展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

联农带农:产业链上共享“丰收果”

“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工资,以后香椿丰产了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香椿种植示范区,村民笑着算起“收益账”。为让村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中寨乡构建起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

在香椿产业发展中,中寨乡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180亩香椿种植示范区。尽管香椿预计3年后丰产,但联农带农效应已初步显现: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可获稳定租金,还能优先在基地务工,日结工资100元,实现“一块土地、多份收入”。同时,为解决蔬菜“销路难”问题,中寨乡主动搭桥引线,引进巧家县吉发商贸有限公司、巧家县宇恒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建立稳定的“订单农业”模式。此外,常态化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接,确保群众“种得好、卖得好、收益高”。

“今年,通过订单销售水果玉米,村民实现了增收,现在大家的种植积极性特别高!”鱼毕村党总支书记杨君香说。

如今,从低海拔的香椿基地到高海拔的蔬菜轮作田,中寨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这里的蔬菜产业布局如同一盘精妙的棋局,发展的每一步都精准“落子”,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下一步,中寨乡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更多村民融入产业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产品向初加工延伸,让“小蔬菜”真正成为富民强乡的“金钥匙”,绘就更加灿烂的乡村振兴好“钱”景。


通讯员:赵仁娇 文/图

一审:孔 竣  一校:赵仁娇  二审:杨超烨
二校: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孔 竣  一校:赵仁娇  二审:杨超烨
二校: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党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