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1: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金秋时节,红泥闸村19组的苹果园里,红富士苹果挂满枝头。退伍军人、第六党支部书记马孝文站在自家果园中,托着一颗红彤彤的苹果说道:“这果子甜得很,就像咱老百姓现在的日子。”这位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正以“兵支书”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着军人的初心与本色。
从“荒坡地”到“聚宝盆”
虽然红泥闸村距昭阳城区仅2公里,曾经却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这个拥有数千人的村庄,曾有900余亩耕地因灌溉困难而长期撂荒,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与儿童守着破旧的土坯房。“那时候,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回忆过往,村民们不禁摇头。
马孝文在果园里察看苹果长势。通讯员 严 格 摄
马孝文当选为第六党支部书记后,立即展开行动。他带领11名党员走遍5个村民小组,在田间地头召开“板凳会”“院坝会”,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村里230亩适宜种植苹果的土地上。“当时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我就带着党员们先在自家的地里试种,做出个样子来。”马孝文说。他多次邀请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到村培训,在果园里手把手地教授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切实解决了村民在种植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他还组织党员与种植户前往昭阳区乐居镇、洒渔镇等苹果产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种植与管理经验。
从“输血”到“造血”
高效的灌溉设施是苹果高产稳产的关键。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马孝文动员群众出资、投工投劳,建成了长达10公里的果树灌溉管网。这一工程彻底解决了果园的灌溉难题,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苹果及其他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苹果种植行列,苹果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红泥闸村的支柱产业。如今,村里的苹果不仅热销本地,还远销全国各地,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许多家庭依靠种植苹果增收致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物质生活改善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工作提上了日程。经党支部会议决定,马孝文再次动员群众筹资,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建设过程中,第六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都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克服了资金短缺、施工难度大等困难,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一座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如今,每当傍晚,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们载歌载舞、健身休闲,欢声笑语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和美乡村夜景图”。
从“带头干”到“一起富”
走进马孝文家的果园,10余名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摘苹果。“苹果采收旺季,每天用工需求在20人以上,用的都是咱们村的乡亲。”马孝文介绍道。这位“兵支书”不仅将自家果园打造成“种植样板”,还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跟着他种植苹果后,生活蒸蒸日上,不少家庭开上了轿车,生产所需的三轮车更是家家必备。
在“党员示范户”评比栏前,马孝文指着“环境卫生示范户”的牌子说:“我们建立了‘党员包组’制度,每2名党员固定联系1个村民小组,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如今的红泥闸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鲜花盛开,昔日的“脏乱差”已彻底转变为“洁净美”。
“作为红泥闸村第六党支部书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站在果香四溢的果园中,马孝文的话语铿锵有力。下一步,他打算在村里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让红泥闸的苹果卖得更远、品牌叫得更响,让大家的日子如同这秋日的苹果,越来越红火。
通讯员:王秋静 严格 张建松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