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09: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公共场所的清新空气,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公共福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污染环境,更让他人被动吸入有害烟雾,损害健康。加大公共场所的禁烟力度,以人性化方式引导烟民不“吞云吐雾”,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需要多元力量介入,协同努力,才能让“烟味”退场,让清新常驻。
宣传先行,既予以警示,也用心引导。在一些地方,公共场所的禁烟宣传多是“禁止吸烟”“违者罚款”等冰冷标语,虽有提醒作用,却难以触及人心。真正有效的宣传应带着温度与共情,比如,“你点燃的烟,正在悄悄缩短陪伴亲人的时间”“每一缕二手烟,都是对他人健康的隐形伤害”等等,用创意触动人心,用善意唤醒公德,比生硬的禁令更有力量。同时,禁烟宣传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封闭空间,人员密集的景区、广场、校门口等也应纳入宣传范围,通过广播循环提示、电子屏滚动科普、志愿者现场劝导等方式,让“公共场所吸烟损人害己”的观念深入人心,减少吸烟冲动。
人技协同,织密防控网络。在公共场所禁烟,可在重点区域安装烟雾报警器、智能监控设备,一旦检测到吸烟行为,立即触发声光提醒,既警示吸烟者,也便于管理人员及时介入。据报道,深圳已推出控烟投诉小程序“别抽啦”,设有匿名投诉、控烟志愿者活动、戒烟中心等服务,主页设有“蓝黑榜”,黑榜会显示各个场所的投诉工单,由控烟督导员上报。同时,人的作用不可或缺,商场导购员、车站乘务员、景区工作人员、校门口的保安等可兼职禁烟劝导员,挂牌上岗,用礼貌劝阻代替强硬制止。各地也应鼓励公众对公共场所的违规吸烟和管理不善现象“随手拍、及时报”。
惩教结合,让惩戒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对不听禁烟劝阻、情节严重者,可依据法律法规处以罚款,也可安排其参与公共场所卫生打扫等公益劳动,在实践中体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惩戒之外,教育更关键,通过观看控烟科普片、签署文明承诺书等方式,让吸烟者真正认识到他人被动吸烟的危害。
统一制度,健全法规。各地应完善禁烟法规,明确公共场所控烟执法主体,全国层面也可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明确禁烟的场所范围、处罚标准、执法流程,尽可能减少执法模糊地带,让执法者有法可依,让公众维权有据可查,避免因标准模糊导致管理漏洞和执法无力。
当然,公共场所禁烟也要“疏堵结合”。在远离人群、通风良好的区域设置标准化的吸烟区甚至是吸烟室,配备灭烟装置、通风系统和醒目标识,既满足烟民需求,又避免二次污染。
通讯员:殷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