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国庆漫游昭通古城:剪红纸、编竹器、拓甲马,非遗传承“触手可及”

 2025-10-03 13:2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国庆假期,昭通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剪纸、甲马、竹编等多项传统技艺“搬”进昭通古城迟家大院,打造了一场可触摸、可参与的非遗展示活动。游客们不仅能亲手触摸竹编经纬交织的质感,还能在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用剪刀裁出红纸上的山河图景,用甲马拓印出满载心意的祈福纹样。

走进展览馆入口,五谷丰登、文运昌隆、财神爷等寓意吉祥的甲马模板前围满了游客,大家纷纷动手体验拓印技艺——一按、一拉、细细涂抹,一张带着墨香的甲马便新鲜“出炉”。小朋友们更是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尝试这门古老手艺。“甲马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至少能存放100年。老话常说‘纸寿千年,卷八百’,这些承载着民俗文化的物件,值得好好珍藏。”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剪纸体验区同样人气十足。非遗传承人潘明燕的展台前,一群孩子正围着她认真学习——剪刀在她手中如同游鱼穿梭,起落间,一个方方正正的五角星便跃然纸上。“孩子们对剪纸特别好奇,总有孩子围过来问东问西,其中女孩的兴趣比男孩更浓厚些。”潘明燕笑着说。一旁的文创货架上,印着剪纸图案的扇子、摆件、钥匙扣等衍生品,也成了游客们争相选购的“抢手货”。

竹编展区内,非遗传承人正现场演示“挑一压一”的基础编织技法,指尖翻飞间,竹篾逐渐勾勒出“洪福齐天”的字样轮廓,引得游客们驻足围观、啧啧称赞。

当游客们带着亲手拓印的文财神甲马、自己剪出的“福”字,或是编织的竹扇满载而归时,非遗早已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静止的“标本”,而是变成了能亲手触摸、亲身感受的“活态文化”。“孩子今天比玩手机时专注多了,这些传统技艺在他们的手里,好像真的‘活’了过来。”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道。


记者:胡尚静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胡尚静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胡尚静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