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文化遗产丨让古城居民的笑容成为最美风景

 2025-10-01 08: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古城的保护与修缮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改变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

清晨,63岁的黄庆芳推开陡街88号的老木门,迎着朝阳将精美的藤椅搬到店门口。她从婆婆手里接过这家店铺已经40多年了,她家的店也算得上百年老店了。在她身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伸展,街道两旁古朴的店铺鳞次栉比,悬挂着的红灯笼和新潮的文创招牌相映成趣,游人的脚步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

产品展示。

如今,黄庆芳的藤椅店不再只是街坊邻里的日常去处,更成了游客争相前往的目的地。那些她精心编织的、融入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藤椅,已从实用家具蜕变为文化符号,吸引着年轻人驻足询价。黄庆芳说,早年接手店铺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只能靠简单的手艺“将就”糊口。如今,账本上记录着一笔笔丰厚的收入,从产品到服务都讲究细节与品质,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正悄然改变着整条街的命运。

“房屋改造期间,店铺暂停营业3个月,我们的生意确实受到影响。但为了昭通古城的发展,我们全力支持并积极配合,现在,客流量翻了两番。”黄庆芳笑着说。

“你看这7厘米厚的石板路,踩上去坚实平稳,每一块都铺得平整如镜,雨天不积水,行人步履轻快。”在挑水巷经营着一家照相馆的王玲,指着店铺门前的青石板路面感慨道。这位老住户,现在正打算把祖宅改造成古风摄影基地,那些修缮后的雕花门窗将成为最抢手的拍摄背景。

杜国辉的西装定制店位于昭通古城内的北正街,墙上的新旧照片记录着截然不同的街景:左边是30年前电线如蛛网般的破旧街巷,右边是如今灯笼高挂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位从业40年的老裁缝没想到,祖传的盘扣工艺竟突然成了网红元素,年轻顾客们专程来定制融合民族纹样的新中式礼服。

这种蜕变在昭通古城内并非个例。陕西会馆内,茶香与琴韵交融,曾经的商帮议事厅变身传统文化体验馆;陡街上的酱菜铺推出便携装伴手礼,销售额同比增长300%;毛货街巷子口的烧洋芋摊香气四溢,摊位前排起了长队。摊主一边翻烤着金黄的洋芋一边笑着说:“过去烧洋芋只卖5角一个,现在配上秘制的昭通酱,游客们抢着尝鲜,收入翻了好几倍!”

昭通朱提古邑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副经理李义念,用一组数据勾勒出民生改善的轮廓:新建4个智能停车场,目前南部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172个,7000平方米的人防工程不仅缓解了“停车难”,还增强了区域防灾能力;地下管网改造、危房结构加固……更让大家欣慰的是,新建设的智能停车场还能引导游客和居民轻松泊车,大幅提升了街区的可进入性。

在四川内江游客钟慧的手机相册里,2019年与2025年的昭通古城对比鲜明。“以前店铺关门早,现在夜景灯光美得如梦似幻,体验项目也特别多。”她说,无论是庭院剧《壹根扁担》,还是陕西会馆的传统文化体验,都让这座曾经沉睡的老城焕发出新活力。

漫步昭通古城,两侧修缮一新的古建筑古色古香,三五成群的游客正举着手机拍摄街景。

如今的昭通古城,路宽了、游客多了、房子升值了……


记者:莫 娟 文/图

一审:张广玉  一校:莫 娟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张广玉  一校:莫 娟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