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01 08:28昭通古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记忆,它的保护与新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那么,古城真正的价值究竟何在?那些珍贵的古建筑遗存是如何得到精心修缮的?深藏其中的文化密码又是怎样被破译与传承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历史文化保护专家丁长芬展开深度对话。她从专业视角出发,带我们走进古城保护一线,分享技术难点、解读文化内涵、讲述动人故事,展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精神、执着坚守与卓越智慧。
记者:丁老师,您认为昭通古城区别于其他古城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长芬:昭通古城区别于其他古城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三大显著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二是突出的交通与资源优势;三是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质与地域价值,具体可从九个方面进一步阐释。
其一,昭通古城建筑风格独特,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特质;其二,会馆文化与商贾文化交相辉映;其三,从古城布局、后续业态到传承的精神,皆彰显出“崇文尚武”的底蕴;其四,昭通开创了云南女子教育的先河,今天的昭通女中仍是历史建筑与遗存的重要承载地;其五,街巷文化丰富,诸如泰来街、文渊街、启文街等;其六,昭通古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孕育了西南首富李耀庭、国学大师姜亮及龙云、卢汉等一大批各界精英;其七,红色文化遗存丰富,近代昭通古城的多家书店曾是地下党活动、聚会与接头的秘密联络站,未来我们计划在业态布局中着力恢复这些书店;其八,昭通古城是多民族和谐融居、团结共生的家园;其九,昭通古城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生动例证。
记者:目前正在修复的文庙、李氏支祠、迟家大院、广东会馆等文物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对这些文物进行价值评估时,主要会考量哪些方面?
丁长芬:文物价值评估主要聚焦于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以昭通文庙为例,其建筑形制与功能承载着近300年昭通儒家官学文化的历史脉络。儒学虽然在汉代就已传入昭通,但因历史原因,直至清代中后期昭通建城时,文庙才作为府级官学建筑正式落成。它标志着昭通重新被纳入中央王朝的官学体系,因此,其历史价值、官式建筑形制与文化内涵都极为深厚。
再如李氏支祠,其建筑规格直接反映了清代的品官制度。清廷为表彰李耀庭对国家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诰封其为从一品(较广为人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从二品还高一级),特准他在家乡恩安县(今昭通古城中心)修建祠堂。李氏支祠的形制、规模乃至布局均严格遵循一品官阶礼制,成为研究清代官绅建筑的重要案例。正因如此,李氏支祠在雕刻、构造、布局等方面也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
记者:“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已成为昭通古城修缮的重要原则。在具体文物修缮项目中,例如陕西会馆的修缮,是如何精准把握这一原则的?
丁长芬:昭通古城的建筑,特别是文物建筑多为传统木结构。我们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文物保护的规范流程。每一项工程实施前,都必须完成精准的实地测绘,并编制详细的修缮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并获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动工。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根据不同构件的损坏程度进行精细化处理。例如,木结构出现歪闪的,运用传统建筑技艺予以拨正;大木构架糟朽较轻的,可进行墩接或挖补,若糟朽严重则进行局部更换。墙体修缮同样如此,如“金包银”墙体损坏严重时,优先尝试挖补,无法修复时则采取局部拆除重建。我们始终坚持原工艺、原材料,门窗等缺失构件严格按原样设计补配,尽可能使用老构件修复,原有构件完好的则原位利用。
关于油饰与彩绘的处理,正如你刚刚提及的陕西会馆案例,我们尤为慎重。因年代久远,陕西会馆原有的油饰已无迹可寻。我们邀请了精研西画、油画,且在色彩辨识与配比研究方面造诣深厚的昭通本地画家参与,前后经过四批次专家讨论,最终确定修复样板后才付诸实施。目前呈现的油饰效果已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现存木雕上若残留可辨识的彩绘痕迹,但因证据不足暂时无法全面复原的,我们选择保持原状,留待未来考证充分并报省文物局批准后另行处理。这既是对国家文物管理制度的严格遵守,也体现了我们以敬畏之心深入考证,竭尽全力保留建筑原有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专业精神。
记者:如何确保昭通古城的修缮、长期保护及后期维护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如何培养本地工匠队伍?
丁长芬:当前昭通确实面临传统技艺传承的紧迫问题。虽然仍有一批掌握石雕、木雕、泥瓦等传统技艺的老工匠在世,但他们年事已高,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风险。遗憾的是,昭通本地尚未培育出具备文物修缮资质的专业人士。大家现在看到的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基本都由大理剑川等地的工匠承担。为此,我们正积极利用修缮间歇期,着力招募本土工匠参与。通过让他们全程参与古城修缮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艺,从而为昭通古城未来的维护与保养储备技术力量。我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组建一支自己的专业修缮队伍,守护好昭通古城。
记者:众所周知,古城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涉及大量历史信息及考证,您和团队如何开展工作以再现古城原貌?
丁长芬:昭通古城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必须以确凿的历史考证和史实为支撑,这是一个持续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首先对0.54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进行了全面排查,系统梳理了区域内的文物、历史建筑、“一老一小”设施及红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考证工作:走访居民,重点访谈熟知古城历史的老人,通过口述历史收集古城记忆;搜集各家族的家谱,并结合地方史志记载进行交叉印证;前往档案馆调阅历史档案。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社会各界深入交流,最终提炼出昭通古城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核心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特别感人的故事和瞬间让我们深受鼓舞。比如,有的市民主动捐赠家中的老物件、收藏的资料和珍贵的老照片。尤其令我们感到温暖的是,一位常年坚持手绘昭通古城的马姓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历年的心血之作。正是有了民众的大力支持,才让原本枯燥、艰难的考证工作充满了温暖与力量。可以说,群众的支持与帮助,是我们研究和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不竭源泉和坚强支撑。
记者: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如何?是否已基本完成摸底调查?
丁长芬:相关工作我们一直在持续推进。目前,大多数民众已对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有了基本了解,但由于涉及社会多领域协同,仍有部分群众因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未能充分认识到古城保护的意义、价值及其与自身的关联。为此,我们将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帮助古城居民更深入地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共同保护的认同感。
记者:对于古城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那些虽非文物保护单位却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你们采取了哪些保护策略与方法?又是如何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传统民居保护的?
丁长芬:古城保护是一项持续性工程,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全体民众的支持与理解。当前昭通古城保护虽初见成效,但距离成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还较远,仍需加大对古城内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这是一场持久战。
截至目前,昭通古城拥有38处文物、33处挂牌历史建筑及一大批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我们已完成首批、第二批的10余处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但仍有大量遗存亟待抢救性保护。据统计,约有五六十项历史建筑和文物属于私产,这就需要产权人充分理解与支持,主动加入古城保护行列,将自家的文物、历史建筑修缮好、守护好、活化利用好。唯有如此,才能让昭通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记者:当前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还有哪些?关于古城保护,您有哪些真知灼见?
丁长芬:古城保护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要让文化遗产成为昭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历史在未来熠熠生辉。这需要持续加强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挖掘研究的广度。昭通古城的保护与修缮承载着古城内千家万户的历史记忆和往昔岁月。这并非一项能在短期内完成的研究课题,需要民众的关心、支持、理解与积极参与。唯有凝聚社会共识,群策群力地守护好古城,当那些承载着昭通历史的文化遗产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们才能真正唤起我们心底的文化自信。
记者:莫 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