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当基础设施成为幸福标尺

 2025-09-28 16: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G247线洒渔至靖安公路的蝶变,让昭通高原农特产品搭上“黄金通道”,一辆辆货车满载而出,果农的笑容在车厢后视镜里清晰可见。这条路,不仅是沥青与混凝土的铺就,更是乡村振兴的脉搏跳动。

像靖洒公路这样的“梗阻线”曾是城乡融合普遍存在的发展痛点。这条25公里道路的蜕变,折射出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单纯的通行功能转向复合价值创造,从“有无”之争迈向“优劣”之变,基础设施正被重新定义为幸福的标尺。当地方政府与公路部门以“路地共建”模式打破行政壁垒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道路的硬化拓宽,更是治理思维的革新。

靖洒公路最动人的画卷,在于它如何激活了“人—路—产业”的生态循环。那些彩陶颗粒铺就的苹果图案车道,既是防滑设计又是乡土记忆的载体;沿途增设的临时交易点,将道路延伸为“移动的农贸市场”;“街长制”的推行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这种互动关系的建立,本质上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生动诠释。

冷链物流车能将昭通苹果保质期延长72小时,这个细节蕴含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靖洒公路的改造效益不能用简单投入产出比衡量它既降低15%的物流损耗,又催生了直播带货、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既缩短2小时运输时间,又延展了产业链价值空间。这种“乘数效应”验证了“交通强市”建设战略的前瞻性,基础设施投入必须与产业规划、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形成共振。

靖洒公路的可持续性在于其构建了多元共治机制。从“门前三包”责任书到文明停车联盟,从传感器实时监测到公益性岗位巡查,这套制度体系确保道路“建好”更要“护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带动家长的柔性管理,将道路文明纳入基层善治的毛细血管。这种治理智慧说明,真正的好工程不仅要“够硬”能通车,更要“够软”入人心。

当一条路能让果农少些颠簸之忧、让游子多份归乡之悦、让游客生发驻足之意,它便超越了交通范畴,成为丈量群众幸福感的无形标尺。这条路的每一道车辙都记录着车轮向前的渴望,每一个弯道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不再只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血脉般连接起散落的村落与时代的脉搏。在清晨的薄雾里,孩童沿着安全步道走向校车,老人坐在交易点旁售卖农产品,电商货车满载鲜果驶向远方。幸福,在这里被具象为一次顺畅的出行、一单远销的订单、一段归乡的路途。基础设施的温度,正悄然化作百姓脸上的笑容,成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记者:莫娟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