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评论 | 看昭通“凉资源”如何变旅游“热经济”

 2025-09-26 20: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夏,当全国多地陷入高温“炙烤”模式时,昭通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这并非偶然的运气,其背后是昭通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游客到昭避暑旅游服务管理二十条措施》所展现的精准治理与暖心服务。昭通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在文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真正的吸引力已不仅仅是天赋的风景,更是基于游客体验的精细化、人性化治理能力。

昭通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将旅游服务提升到了系统化治理的新高度。措施涵盖“吃、住、行、游、娱、悦”各个环节,绝非零敲碎打的应景之作。从绘制美食地图、发放消费券、整顿餐饮市场确保“吃得放心”,到督促酒店民宿明码标价让游客“住得舒心”;从增开旅游公交、开发临时免费停车位、对外地车实行“首违不罚”保障“出行顺心”,到推出精品线路、常态化文体活动让游客“玩得开心”;再到“12345”平台24小时值守、5分钟响应的“暖心”服务承诺——这一系列举措构成了一张严密而温情的服务网。它展现的是一种“用户思维”,即站在游客的角度,预判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每一个痛点,将服务做在前头,从而将“放心、舒心、开心”的承诺落到实处。这种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是昭通文旅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服务取胜”转型升级的关键。

更深一层看,昭通的探索超越了简单的旅游服务,是一场关于城市友好度的生动实践。对外地车辆15项轻微交通违法“首违不罚”的政策,尤其具有象征意义。它传递的是一种包容和欢迎的姿态,让初来乍到的游客感受到的不是严苛管理的疏离感,而是城市主人般的理解与善意。这种政策善意,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能打动人心,直击情感需求,成为塑造昭通“友好城市”品牌形象的无形资产。在昭阳、大关、鲁甸等县(区),无论是联动公安对千家酒店民宿实行分级管理,还是开通夜间公交、举办扎染、篝火晚会等让游客深度融入的联谊活动,都体现了将游客视为“短期市民”的平等与尊重。这种充满人文温度的治理,使得昭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避暑地,更成为了情感上的栖息所。

昭通的经验还表明,文旅融合的深度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厚度。昭通深知,凉爽的气候是吸引游客的“敲门砖”,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在地体验才是“留客”的根本。它巧妙地将“云南近代史,半部在昭通”的文化底蕴、川滇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区位,以及大山包的壮美自然、昭通古城的历史韵味、洒渔河的田园风光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通过推出研学旅游、苹果采摘、银矿研学、非遗手作等主题线路,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体验;通过持续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为游客创造持续的新鲜感,有效延长了停留时间,拉动了综合消费。

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竞争。当一座城市愿意俯下身子,用绣花功夫去雕琢每一个服务细节,用最大的诚意去营造友好、温暖、丰富的旅居环境时,其独特的“凉资源”方能持续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热经济”。昭通之行,留给游客的不仅是20℃夏天的清凉记忆,更是一份关于如何真诚待客、如何精细化治理的“昭通样本”。


记者:唐龙泉飞

一审:童博谣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童博谣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