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 文苑丨别样的美食,香甜的母爱

 2025-08-23 11: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平淡却又快乐的时光片段,如珍珠般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难以忘怀。

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生活物资相对匮乏,白面(小麦粉)更是稀罕物。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民家庭,通常只在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重要事情时,才舍得拿出来。日子虽过得清苦,却也有不少充满温情与快乐的时光,尤其是吃到母亲精心为我们准备的美食时,就是最大的幸福。平日里,我们一家人吃的几乎全是粗粮:不是玉米窝窝头,就是地瓜面煎饼。母亲心疼正在长身体中的我们,偶尔也会大方一回,从集市上买几个水果给我和姐姐吃。

母亲还智慧地采用积少成多的方法为我们做美食。她把平日里省下的白面一点点存起来,放进一个小小的瓦罐里,等积攒到能蒸两个白面馒头时,母亲就会大显身手。只见她熟练地把面倒入小瓷盆中,加入少量温水和一点酵头(节日时用酵母粉掺面做成的),然后用那双粗糙而有力的手开始揉面。母亲揉面的动作很娴熟,一下接着一下,面团在她手中翻滚着,很快就变得光滑而细腻,随后用毛巾将揉好的面团盖住。大约15分钟后,母亲再次揉起发好的面团,将其分成两小块后搓圆,再轻轻按压成馒头的形状。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两个小馒头放进蒸笼,接着拿起柴禾送入灶膛生起火来。我想凑过去帮忙,她却让我读书去。可我哪有心思看书呀,即使手捧书本,眼睛也在看着灶台,生怕那白面馒头会长翅膀飞走,或是被别人抢先吃了。我的双脚不自觉地挪向灶台边,望着蒸锅不断冒出来的热气,心中越发雀跃。大约又过了20分钟,母亲料定馒头蒸熟了,便揭开了锅盖,热气顿时迅速散开,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望着热气腾腾、白白胖胖的馒头,我馋得伸手就想抓。“别烫着!”母亲一边拦住我,一边也顾不上洗手,直接用右手取出馒头放在木案板上晾着,提醒我等凉些再吃。我眼巴巴地看着,觉得时间过得格外慢。在这“甜蜜的折磨”中,我反复打量着馒头,忽然发现上面留有母亲的手指印,其中大拇指印尤为清晰,如同一朵盛开的花。

几分钟后,母亲笑着拿起一个馒头,掰下一小块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轻轻咬了一口,那柔软的口感、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我慢慢地品味着,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毕竟已经快40天没吃到过这么美味的食物了。其实我能一口气吃掉两个馒头的,可母亲总是要求我给姐姐留一个。我让母亲也吃一点,她却说:“我爱吃玉米窝窝头。”我心里明白,哪里是母亲不爱吃,分明是她是疼爱孩子不舍得吃。

后来,每次吃馒头时,我都会端详馒头上母亲留下的手指印,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幸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小小的馒头不仅承载着母亲无尽的爱,也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食物琳琅满目,但我却再也没有吃到过比那时更香甜的馒头。那印着母亲手指印的馒头,是昔日岁月深处的温暖,是母爱无声的见证,将永远镌刻在我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母亲,无一不是爱的化身。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她以自己的方式带给孩子一份奢望——别样的美食,让孩子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作者:孙秀启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