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文苑丨‎感受唐摩崖

 2025-08-09 10:5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袁滋浩气壮雄关,题刻摩崖醉宇寰。

史迹风光看不够,纵横五道展新颜。

千百年来,多少诗人骚客赞美过唐摩崖,多少中外游人赞美过唐摩崖。而作为家乡人,我们却极少真正感受唐摩崖、书写唐摩崖,心中惭愧不已。唐摩崖不仅是盐津的象征和骄傲,还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见证。它屹立于峰峦秀丽、烟涛云霭的石门关峭壁上,历经风雨侵蚀1000多年,其功绩早已载入史册,彪炳千秋。如今,我们更应该向世人昭示唐摩崖的风采,同大家一道去欣赏那一江碧水、四面青山、云开雾合、意象神奇的石门关……

家乡的唐摩崖是一通嵌刻在悬崖上的石刻碑文,长44厘米,宽36厘米,仅122字。它是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史之缺、正载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要历史实物。

1965年,唐摩崖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唐摩崖历经4次大修。与此同时,五尺道上恢复了石门关古城堡,并对清朝年间修建于青莲洞中的观音阁进行了重修。1996年,盐津豆沙关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唐摩崖亭的建筑仿古融今,既保留了唐至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精雕细刻的绘画技巧,给人以超拔豪放之感。石门古堡依托历史遗迹重建,突出坚固恢宏之气势;观音阁则使原有雕刻艺术大放异彩。在修建过程中,唐摩崖亭注重整体造型,通过空间设计向外延伸,使之更显雄奇飘逸,还巧妙融合了古代艺术与现代文明,展现出时代的光华。

唐贞观初,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建蒙舍诏,号大蒙国,定都蒙舍城,故址就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异牟寻迁居史域,国号大礼。10年后,其国兵强马壮,粮草丰润,给云南边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统一国家、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唐德宗于贞元十年九月(公元794年9月)派御史中丞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遣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途经豆沙关(今盐津县豆沙镇),见此地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奇石门,乃将此行之事刊刻于石上。此举巩固了唐朝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促进了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脚踏马蹄仰秦月,迈步雄关看朱提。站在唐摩崖前我们不敢妄自评古论今。但石门关那白雾升腾、气势磅礴、绮丽俊秀的美景让我们深深感到自豪和骄傲。千仞绝壁上猿猴惊鸣、飞鸟凌空,恍若天籁回响。“僰人悬棺”“猪头拱月”“雀笼高挂”“金鸡报晓”“犀泉碧潭”等独特景观展现眼前,唐摩崖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峰悬崖中的明珠,折射出耀眼的光辉。江边一池清澈的犀牛塘深不见底,哪怕山洪暴涨,江水滔滔,它都清如明镜,从不怕任何污泥侵染自身,恰如高洁品性绽放的夺目光华,给石门关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深邃意境与永恒之美。

沿G85国道步入五尺道,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烟尘。自秦朝开疆立国以来,为了统一国家,修通了连接边疆与内地的五尺古道,成群结队的马帮和商人驮着山货、丝绸、药材长途跋涉路经石门关,使这一千古名关青史留名。行走在丝绸之路上,数一数马蹄印迹,遥想僰人飞身上悬崖之壮举;穿过古城堡,沿弯曲盘绕的石阶进入青莲洞,游览古色古香的观音阁,仿佛进入了仙山胜景,与各路神仙畅游仙境……

欣赏石门关、仰览千丈岩、聆听朱提水……回头俯瞰千古摩崖下的绚丽风光,无不惊叹关隘的雄奇、险峻,石门的坚固、高耸,唐摩崖的源远流长以及古树的千姿百态,仿佛回到了盛唐时代,领略长安风光后,与马帮一起翻山越岭,亲眼目睹袁滋的题记和少数民族的篝火欢歌……总之,袁滋摩崖刻石题词之事成了神的化身,他将云南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定格在祖国大地,让后人景仰、敬慕、流传千秋。

唐摩崖铁笔铸英名,一石名垂千古,乃南诏国的标志和象征。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常聚此仰天长笑,把酒赋诗。虽不见古人名诗留石门,却又闻今朝豪杰迈雄关。在国家拨专款修缮石门关时,一批批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来此观光,而今现代化文人的华章又刻在了石门峭壁上,伴着那五尺雄关挟朱提,千嶂云气显碑亭。用步履轻浮上峰顶、一览风光壮豪情的心境去缅怀古人、评点江山,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壮哉!摩崖亭,你把唐朝灿烂的文化融入边疆少数民族心中,你留下的光辉篇章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站在你面前,我们唱起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歌,吟诵一代伟人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不朽诗句,突然悟出了中华民族之魂是靠那千千万万能人志士的心血与智慧凝结而成,成为祖国的辉煌。

如今,豆沙关风景名胜区已全面规划完毕,在保护五尺道遗迹的同时,以唐碑亭为主线,新建关口梯步路、唐宗水街和交通博物馆,开发天然大溶洞。以黎山云海、三股水奇观等自然景观为脉络,将盐津打造成昭通乃至云南有名的游览胜地,吸引八方来客。

登高远眺唐摩崖,放怀一笑搏芳名。但见云海舒长空,朱提舞翠霞,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杜甫、苏轼、岳飞那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理解了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悟。

啊!巍然矗立的唐摩崖,历经岁月沧桑,见证华夏辉煌,把壮丽的身影展现在祖国神州大地上。


作者:罗晋华  陈剑宁

一审:田朝艳  一校:陈剑宁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田朝艳  一校:陈剑宁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文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