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文苑|手擀面中的温情

 2025-08-02 17: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汪曾祺写过高邮的咸鸭蛋、昆明的汽锅鸡,他将天南地北的饮食文化浓缩于“一碗”之中。他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而我心中的人间烟火味,不过是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

儿时的夏天,蓝绸子一样的天空上,挂着朵朵洁白的游云。村子里绿树环绕、蝉鸣悠悠,清风从远处的田野徐徐吹来,我和弟弟满村子疯玩——捉知了,捞鱼虾,玩蚂蚁,过家家。当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最后一朵白云,母亲便踏着驼色的余晖从地里回来。她的脸上、背上都浸着汗珠,手中的菜篮里装满了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蔬菜。“晚上吃什么?”我跑到母亲面前,眨着眼睛问。“吃手擀面吧。”母亲摘下草帽,擦干额头上的汗珠,把帽子挂在屋外的晾衣绳上。“好呀好呀。”我和弟弟欢呼着,一蹦一跳地跑开了。我们最喜欢吃母亲做的手擀面了。

那时生活物资匮乏,农民们自种自吃,餐桌上的食物都是自己亲手栽种培育的。田里种了稻谷和麦子,待成熟时便收割回家。稻谷经过脱壳变成了大米,麦子经过磨制变成了面粉。我最喜欢看母亲劳作的模样,总觉得劳动中的母亲别有一番神圣的庄严。

手擀面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农家人的智慧。首先需将面粉和成面团。想要面团揉得好,面条吃起来有劲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力道的轻重、时间的把控、水分的多少,全凭经验。母亲和面时熟稔的动作如行云流水,粗糙的手掌翻搓着面团,仿佛一套自成体系的魔术表演。面粉揉成团后,需醒发半个多小时,再揉成光滑的面团。接着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一张又大又圆的面皮,面皮的薄厚要恰到好处,最后用刀把面皮切成宽约1厘米的面条。锅中烧水,水开后下入面条,雪白的面条在滚水里浮沉,像一条条银鱼在水里嬉戏。水汽氤氲中,母亲那爬满皱纹的脸庞散发着慈爱的光芒。不多时,面条熟了。母亲将面条捞出,倒入事先调好料汁的汤碗中。那料汁酸辣可口,再放上几片青绿的白菜叶,一道鲜美爽滑、健脾养胃的手擀面就做好了。

母亲给我和弟弟一人盛了一碗,放在那张古老的八仙桌上。看着眼前味美鲜香的手擀面,我和弟弟早已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根面条放进嘴里——面条筋道爽滑,嚼起来有麦香的味道,越吃越好吃,再喝上一口汤,顿觉酣畅、痛快。白菜的清新搭配麦香的质朴,两相交融,美味可口。我和弟弟埋头吃面,吃得满头大汗。母亲见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向寡言的她难得地笑了:“别烫着了,两只小馋猫。”那时的夏天,我们总会以这样一碗平淡的手擀面慰藉一天的疲惫。

时过境迁,日子如流水般静静流淌。儿时朴素的手擀面,如今已被精美的包装袋包好,陈列在大型超市的冰柜里,各种口味的都有。如今的我们能够轻易品尝到异国他乡的美食,可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我总是会想起昔日那碗最熟悉的手擀面,想起远在老家的母亲。她或许永远不知道,那些艰苦岁月里用以果腹的手擀面,已经成了市面上明码标价的商品。面对今天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手擀面,我怀念的,或许是家乡的味道。在我吃过的所有面条中,唯有母亲做的那一碗,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


作者:沈燕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郭倩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郭倩
标签 >> 文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