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水富:以工代赈项目振兴乡村助农增收

 2025-07-11 10: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水富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昭通市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要求,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盛夏时节,在两碗镇成凤村玉米单产提升配套工程项目施工现场,10余名群众不畏酷暑,熟练地进行沟槽开挖、混凝土搅拌、沟渠“三面光”浇筑等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劳动景象。该项目投入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0万元,计划新建灌溉渠3550米、取水坝1座,惠及6个村民小组358 户1028人,其中,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达38户104人。

成凤村村民张信忠说:“项目建成后,能切实解决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灌溉难题。此外,该项目的实施,也让在家带小孩、照顾老人的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大工每天200元,小工每天150元。我在这里干活快2个月了,增收1万余元。”

水富市将用工量大、技能要求低、机械作业少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优先吸纳农村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因灾需赈济人口、易地搬迁群众等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此举既解决了农村群众顾家与务工的矛盾,又补齐了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乡村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水富市探索建立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模式。该模式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招投标环节,使更多资金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和劳务报酬发放,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以工代赈项目由实施地村委会主导,成立项目理事会负责统筹调度。理事会成员包括挂村镇干部、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及村民代表,下设物资采购、财务核算、档案管理、现场施工、质量监督等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协同推进项目建设。

太平镇二溪村竹资源丰富,是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近日,该村40余名村民手持镰刀、肩扛复合肥,穿梭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间,忙着清理枯枝藤蔓、施肥补植。这是太平镇实施万亩低产低效竹林提质增效万亩项目的一个缩影。该项目计划投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0万元,覆盖太平村、古楼村、复兴村、盐井村、二溪村,惠及群众600户2100人,其中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达235户894人。

二溪村村民龙银川介绍道:“之前以工代赈项目修建的产业路,现在三轮车能自如进出林区,减少了人力投入,节省了运输成本。今年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是管护低产低效竹林,这个项目既让我们在家门口务工,又能让家乡的竹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水富市2025年度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5个,获中央及省级预算内投资1534.5万元,覆盖全市4个镇(街道)14个村。项目包括:围绕竹子、李子、水稻、玉米、蔬菜等产业,修建产业路,清淤维修塘坝,建设沟渠、涵洞、蓄水池,铺设引排水管网,修建保鲜冷库;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污治理,修建垃圾房、污水收集池、隔油池,铺设灰水管网。

水富市2025年度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吸纳700余名当地群众(以农村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返乡农民及其他低收入群体为主)就地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00余万元。水富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水富市15个以工代赈项目已全面动工、稳步推进,累计向105名群众发放劳务报酬25.21万元。

随着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的落细落实,农村群众腰包更鼓、产业道路畅通、特色产业兴旺、村容村貌更美……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水富徐徐展开。​


通讯员:谭兴华 刘 杰 揭倩婷 文\图

一审:李丽娟  一校:谭兴华  二审:童博谣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李丽娟  一校:谭兴华  二审:童博谣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水富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