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10: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永轩
盐津产盐,盐灶旧址在关河边,距离下场口铁索桥不远。
盐津有渡,县城旧名老鸹滩,是滇东北地区有名的水陆码头。
盐津,因盐而起,由渡而兴,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被称为“滇川门户”。
白云千载:纤夫和驮马牵来的城
城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底蕴。
霓虹灯火、车水马龙是城市流动的诗行,老街旧坊、窄道短巷是城市隐匿的风骨,厚重与浪漫绝非刻意营造的虚幻。行也好,留也罢,待得久了,便会逐渐习惯于城市的节奏与烟火。譬如在这座居住了20年的“一线”城市,买一块豆腐也要穿过拥挤的老街,和熟稔的大叔闲聊几句,抬头看看挂满霓虹灯的街道,温暖且知足,像一棵树、一间房那样,成为城市隐匿的元素。
写盐津,是需要鼓足勇气的。
也许和人一样,太熟了,反而说不出优点,就像眼前这座狭长的山城——盐津。
这座城市兼具粗犷与奔放、厚重与繁华,让多少游子在“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中,虽心潮澎湃却遗憾而归。
这座城,究竟是何等模样?
是玄武庙前的残垣草树、斜阳晚照,还是大觉寺的梵音缭绕、佛声隐隐?是老黎山巍然耸立的岚峰晴雨,还是五尺道上的苍凉身影?是东风大桥上俯瞰关河奔涌的壮美风光,还是绿皮火车载着汽笛驶入隧道的岁月回响?
或许,盐津的本质,恰似那斧劈刀砍的高峡间湍急的关河水,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梦想;五尺道驮马蹚出的繁华,回荡着历史的低吟浅唱;铁索桥上的诗意回眸,彩虹大道上的羞怯邂逅,蕴含着多少游子的怀旧思乡。当然,还可以列举出老街、东风大桥、望江楼、新百大、滨江路、下场口、火车站、黄葛槽等地标。弦歌不辍的故事在此反复吟唱,连绵悠长,咏唱着青山不老的永恒,诠释着知音难觅的孤寂,赞美着人间的情深谊长。
煮茶一盏,逝水流年,人生百态,沉淀的是哲理思辨。
倾酒一杯,岁月流觞,世事沉浮,个中滋味超脱于凡尘俗世。
历史往往埋于尘烟,弹尘阅事,且容泛泛道来。
津者,水渡也。《说文解字》释为渡口或渡河的地方。
有河必有渡。关河(旧称朱提江)沿乌蒙大峡谷,一路劈山夺崖,奔流至盐津所在的谷底,然后奔腾咆哮北去,最终一头扎进了金沙江的怀抱。据民国《盐津县志》记载:“盐津境内诸水仅朱提江可通木船。以县治为航运起点,经普洱渡、滩头、新滩、庙口入四川,可达宜宾磨刀溪。”从大关县境内进入盐津县滩头乡石锣滩的这段流程,约65公里,人们习惯称之为“百里关河”。沿河码头喜用渡命名,比如豆沙林家渡、盐井渡、普洱渡、滩头渡等。
在历史长卷铺展开的地图上,水运主导的古代运输脉络清晰可见。尤因关河沟通长江水系并延至京杭大运河,将云南乃至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密系于祖国的怀抱,其历史作用深远。滇铜是清代西南地区外运的最大宗货物。至清代云南铜业鼎盛时期,全省年产量超1000万斤,占全国铜产量的80%以上,成为清代铸钱业的主要原料基地,为全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滇铜一般由产地驮运至豆沙关码头上船,再依托水路入京,年均运铜量100万斤以上。
在盐津县城火车站下,矗立着一块巨石,正中阴刻“达崎开塞”四字,右书“清乾隆庚寅春立”,左书“朱提江右刘念拔题书”,这是清代疏浚关河、开辟交通的实物佐证。据史料记载,元代已在老鸹滩至叙州府(今宜宾)之间设立4个水站,依托关河水道运送物资,但因“江河险恶”,船只通行艰难。清乾隆六年(1741年)起官府组织开浚河道,至乾隆九年十二月(1744年1月)完成。自此次河道疏通、转运京铜起,到1979年因盐(津)水(富)公路修通而停航止,关河航运为盐津带来了200多年的繁荣黄金期。
我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殷墟5号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测定,发现这些青铜器的矿料全部来自云南。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测定,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铜、锡、铅,也是取材于云南。
科学研究证明:在中国青铜文化鼎盛的商代,数量惊人的青铜器原料都来自云南。云南竟托起了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发现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事实的确如此。
白云千载,关河奔腾不息,谁能说这些青铜和关河没有关联呢?就连生长于盐津深山老林的金丝楠木,也经由这条水道通往长江,再经京杭大运河直抵京华,最终成为建造帝国宏伟建筑的核心木料。
凭借关河水道的天然禀赋,昔日的盐津舟楫往来、马帮云集。丝绸、桐油、棬油、五倍子、山货、食盐、茶叶、布匹等日用百货穿梭于川滇之间,演绎“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传奇。从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关河不仅是南北文化交融互动的重要通道,也是当时中国经济命脉中的动脉血管,流淌着无尽的繁荣与活力。
从盐津县城沿关河上溯七里半,便是龙孔坡,悬崖上还留有船夫纤道的遗迹。如今的河道空旷寂寥,除了涛声汹涌,再也听不到纤夫们奋力拖船的号子声了。关河自古便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唯一的一段水路,是“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必经水道。因地势落差较大,关河所经之处多为悬崖峭壁,激流翻滚,全程无半里平缓水面。在这样的河道上行船,对船工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船毁人亡。为了统一行动、保障航运安全,更为了鼓舞斗志、共渡难关,关河船工号子便应时而生。
拉纤时,领江站在船头高声呼喊:“开船了——”众船工齐声应和“扯斗、扯斗”,随即将背在肩上的行头与纤绳牢牢系好。紧接着,号工领头发号施令:“连手啰、哦嗨!”众船工答:“吔、嗨。”行至平水路段,号子声舒缓悠扬,号工喊“幺啰、哦啊”,众人应“嗨、嗨”,一呼一应,自由轻快。拉上水时,船工们拉紧纤绳,弯腰弓行,有时还得匍匐前行。此时号工领头高声呼喊:“爬哟、幺莱!”众船工齐声应和:“吔、嗨。”
就这样喊一句,进一步,在号工和众船工的一唱一和中,一步步将大船拉向前方。关河水绵延不绝,关河号子声声不息。从低沉到高昂,从平缓到欢快,雄浑粗犷的号子声声入耳,动人心魄。
依稀间,商贩、马帮、商船,在老鸹滩络绎不绝……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关河上看不到了,但艺术家把《关河船工号子》搬上了舞台,名动四方,成为盐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河船工的拼搏精神,伴随着关河船工的号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盐津人!
再说陆运。盐津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地处云南东北部、滇川交界地带,居于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3县(市)接壤,南连云南彝良县,西与云南大关、永善、绥江3县毗邻,北与水富市接壤。秦修五尺道穿县城而过,爬黎山、过豆沙关、上昭通、通南诏,成为民族交融的生命线。
在盐井镇洞天街50号农户院内,矗立着一块高约2.2米的石标,正面为陈一得所题“石门古道·関通南诏”8个大字,恰好印证了这段历史。千百年来,马帮和背夫见证了关河的潮起潮落和盐津县城的几度兴盛废易。社会日新月异,如今,铁路穿城而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出行便捷,和往昔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蚂螂蚂螂赶场,蛾蛾蛾蛾歇凉,你赶蒿芝坝我赶保隆场。”童谣里的老鸹滩水路亨通、陆路繁华,商旅繁忙。长久的商贸往来中,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盐津话接近四川话,语音偏厚重、语速较快且带有鲜明的卷舌音,不仅通俗易懂,还自带独特的亲切感和浓郁的地域韵味。
著名诗人于坚说,盐津这个地方行政上属于云南,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却从属四川。这话不假,盐津男人直率坦荡,盐津女孩热情豪爽,或许正是经历过大河的洗礼和大山的润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这么包容和洒脱。
真实的历史,并非沉睡于浩瀚书卷的字里行间,它的魂魄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底。狭窄笔直的街巷、被时光反复磨砺的临街店铺,每一处都带着厚重的岁月质感,无不镌刻着盐津人最真实的烟火气。风从关河峡谷吹来,陡峭笔立的吊钟岩沉默如耄耋智者,迎来送往,铸就了盐津人特有的倔强与智慧。
盐津这座由纤夫和驮马牵来的城,豪爽且热忱。
包容共生的底色里,藏着几分山野的粗犷,几许商贸滋养的江湖气,这恰是这座“一线”城市独步华夏的大气所在。
如果阳光明媚,我带你穿过络绎不绝的人流,奢侈地不问归期。
“一线”热城:凭栏一片烟火气
来盐津旅游,东风大桥是首选打卡地。
朱提江咆哮处,山崖对峙若虎狰狞,东岸唤作吊钟岩,西岸呼为花果山,远观若石门环堵,险要异常。陈一得在《盐津石门考》中提到的“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指的就是这里。
虎口紧要处有桥若彩虹跨两岸,正是东风大桥。
独特的地势,使得盐津县城的建筑颇具特色。一半嵌入山,一半悬入河,临江建筑清一色是水泥柱子支撑的吊脚楼,人在水上住,江从脚下流,外地人见之心惊胆战,本地人却安之若素,盐津县城因此获“千脚岩城”之美誉。2001年修建内昆铁路时,为便于铁路穿行,施工方在盐津县城内开凿了一条长1800多米的隧道,让盐津这个山区县城被网友戏称为“全国最早通地铁”的县城。
盐津县城真正出名源于一段网络航拍视频——从空中俯瞰,关河冲开两座山,高楼林立在悬崖边,整个县城宛如“一线天”。这里最窄处仅30米,最宽处不过300米,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更被誉为“中国最窄的县城”。2023年,色彩鲜明的“多巴胺”风格火遍全网,宛如漫画场景的盐津街道,凭借时尚又有个性的“多巴胺”特质,让这座“一线”城市的热度持续攀升。如今,“多巴胺”县城与“一线”奇景让盐津成为旅游打卡热地。
过了东风大桥桥头,道路一分为二:一头连着熙熙攘攘的老街,一头通向“多巴胺”的县城大街。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桥头梁四姐开的面店,进深不过1米、宽不过3米的小店前,食客们各自守着一个塑料凳子,在路沿上整齐地摆成一列,碗放在凳子上,埋头吃得酣畅淋漓。我学着众人的样子,找了个塑料凳子随意落座。胖胖的老板娘手脚麻利,顷刻间,一碗热气腾腾的燃面便端到了跟前。
面条根根分明,承载着人间烟火。花生碎、折耳根、红辣椒丝、肉末、腌菜末铺满表面,再浇上辣椒油,瞬间令人垂涎欲滴;翠绿的葱花星星点点,为这碗燃面增添了一抹亮色;搭配一小碗豌豆尖汤,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面的油腻。微辣与清香唤醒味蕾,口中仿佛奏响一曲和谐的交响乐章。
一碗燃面,是果腹之物,更是味觉的盛宴,让人在大快朵颐间,既满足了饱腹之需,又让一缕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心底,忍不住想要拥抱这座底蕴厚重、热忱时髦的小城。
走在路上,耳边不时飘来“巴适”“耍都”“慢点哟”这样的词儿。盐津人喜欢喝茶,平街的茶馆很有意思,实际是在4楼之上,窗外是奔腾的朱提江,坐下就可以“摆龙门阵”。几个中年汉子光着膀子聊天,毫不拘谨,满口川音俗语伴着笑声,洒脱得很。这里的茶很便宜,5元一碗,可以逗留一整天。
复烤厂附近有很多烧烤店,每家都坐了不少食客,想来味道不错;米冰坡坡上的那家羊肉米线,香味弥漫街巷,引得路人频频驻足。最令人称奇的是,岩壁上凿个洞,就可以是一间店铺,撑起一家人的生计。生意最好的当数严三姐水粉店,她家的水粉是本地的招牌小吃,大锅炸洋芋也是一绝。
走在大街上,画廊般密集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霓虹摇曳的街道,宛如璀璨的银河,串联起历史的沉淀与当今的繁华。夕阳为这座“多巴胺”城市镀上金边,充满着童话般的魔幻主义,无须构图,随手一拍,定格的都是电影感十足的瞬间,足以点亮整个旅途的回忆。
盐津县城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斑马线,人流匆匆,车让人,人让车,倒也和谐。打的士,招手即停,按人头收费,5元起步,出行方便又随性。置身街心,喇叭声、叫卖声、谈笑声和广场舞的音乐声,交织出盐津人温情灼灼的底色;不少外国游客也入乡随俗,吃米线,坐茶馆,不时对眼前的景致伸出大拇指说“OK”;其他小吃诸如水巷子的廖包子、丁氏烧烤串、猪儿粑、三角粑、桐子叶粑、苞谷粑、土麦粑、黄粑、粽子、炸豆腐、炸洋芋、烤红苕、凉粉、凉糕等,五花八门,香气扑鼻,你确定不来尝尝?
在昭通有“吃在盐津”的说法,这得益于盐津菜独特的烹饪方式。品尝地道盐津菜,首选县城滨江路。在层层叠叠的建筑间,循着缝隙穿行,有曲径通幽、路遇桃源之妙,尽头就是滨江路。这里汇聚了盐津最好吃的餐馆,是盐津人的美食街,也是朋友聚会休闲的好去处。臻味、水云间、鲜椒鱼、香满天、蛙先森、肚包鸡、菌王火锅等特色店铺沿街排列,单看这些特色店名就足以挑动食客的味蕾。来到这里,一定要吃乌骨鸡,“天下乌鸡王,盐津黑凤凰”,这可是本地特产,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盐津大厨会悉心烹饪一锅乌骨鸡炖鲜笋,温一壶庙坝白酒,让你细品人间烟火。
酒足饭饱之后,去新区临河广场边喝茶。
躺坐竹椅,岩城清风无须付费,可尽情享用。
人间烟火,山城可居,老城可留。
盐津,是游子念念不忘的故乡的模样。
天上霓虹:彩虹大道浮生若梦
从下场口出发,走几步石梯,就是新村铁索桥。
桥头上刻着伟人“江山如此多娇”“风展红旗如画”的诗句,颇有年代感。
走在桥上,晃晃悠悠,清风拂面,别有意趣。三五老人倚靠着栏杆,坐在马扎上晒太阳、拉家常;年轻母亲牵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旁的父亲举着手机匆忙拍照。
过了桥就是彩虹大道。行至平台,一定要稍作停留,等待绿皮火车鸣着汽笛呼啸而过。此时,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水墨盐津,火车入画,青山作墨,碧水为笺,勾勒出淡远的水墨意境。一列火车,恰似灵动笔触,于画间呼啸而过。山水静美,铁轨蜿蜒,火车的轰鸣奏响一曲山水谣——动静相宜,尽显独特韵致。这场景惹得众多网友纷至沓来,抖音上的一张张美照让无数漂泊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彩虹大道沿河而建,长约3000米,通往黄葛槽新区。步道由党建、法治、廉洁等主题板块组成,把铁索桥、一善桥、彩虹桥、新区广场连为一体,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打卡热地。行走其间,步道、栏杆、亭坊高低曲折,沿河分布;绿植、花圃、长凳匠心独运,花香四溢;广场、灯光、纹饰明暗应和,可憩可品;栏板上刻有梅、兰、竹、菊、十二生肖;转角处镌刻传闻、掌故、民间故事,传统文化细节与山水景致相得益彰。一路走来,青山如画,苍翠欲滴;绿水如带,清波若诗;游人如织,老幼皆乐。
最好选择傍晚来走走,热闹得很。健身人群沿步道奔跑,小孩子穿着溜冰鞋紧跟其后,更多的人在步道上闲走,累了就在长凳上小憩。打牌的、打拳的、跳舞的、直播的、聊天的各占一隅,自得其乐。风里满是桂花香,买一包糖炒板栗,边走边吃,这秋日里的小零嘴,味儿绝了!
女儿随手买了一盏富有诗意的南瓜小灯,灯光一闪一闪的,她提着小灯摆起各种姿势,让我为她拍照。恰巧这时,两位穿汉服的女孩在旁边游玩,3人没有丝毫生分,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晚风袅袅,盈水千华。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见一艘驳船缓缓驶来。船头老人面庞清癯,手持长篙如诗人般淡然,船后拖出长长的水波线,青山、绿水、小船、老翁,所有的诗情都悄悄交给了孩子和爱摄影的姑娘……
观灯,最好选在新村铁索桥和彩虹桥附近的平台。
华灯初上,五彩的灯光沿河铺展开,璀璨若银河匝地,似巨龙腾跃,若彩凤翔宇。从四围射出的灯柱相互交织,在山上、建筑物上、水里织出如梦似幻的场景。水声哗哗,一抹青山、一江秋水被波光晕染,那流动的“电影”,在绿绸上把历史绘得斑斓,关河水像少女一样温柔,也像诗一样浪漫。鼎沸的人群高举手机,赞叹如热浪涌动,多少双眼睛欣赏着“老盐津、盐津味、时代范”的美学画卷:
一队马帮、一群纤夫、一条古道、一座高楼、一片彩云、一座桥……
山峦妩媚,巫峡风姿,犹观碧水中分一线天;
楼宇参差,蓬莱仙境,且品醉翁晚唱满城歌。
盐津诗人是这样描写灯火盛况的:
在彩虹大道,我无法告诉你/大道与星河的区别/道是天上的河,河是地上的灯/霓虹不能用梦形容/行人都是自带光影的仙/我不是写“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辛弃疾/我无法描述火树银花偶遇的浪漫/我只是一个转述者,轻轻地告诉你:这人间繁华,像江水奔流不息。
在人群稀疏处,两个大哥正在开直播,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演唱,两人正卖力地介绍这满城灯火,随后用沙哑的喉咙唱起赵雷的《成都》: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
沙哑的歌喉和着萨克斯的婉婉哀愁,人生若梦,满城故事都付与一城灯火。
唱的是《成都》,却与此城此景相合,惹得人久久驻足,默然不语。
老街桥头:一碗鲜香的酸辣粉
怀旧也罢,乡愁也罢,来盐津一定要去老街走走。
沿河而建的老街,呈南北走向,以前只有一条街,街头就是东风大桥。
也许是因为傍山临河,地理位置太过狭窄,住户都簇拥着向空中发展,只留下“一线天”的街道供人通行。下雨天很难走,屋檐水会滴到对门的檐石上,溅湿行人的衣服,人们不得不躲躲闪闪、瑟缩前行。10多年前,街道只有1米多宽,电三轮需侧身挤过,司机将喇叭按得疯响,惹来一阵臭骂。如今,改造后的街道略微宽敞了些,可以通过一辆小轿车,但先天的“窄”是改变不了的。
地方窄也有好处,随便一点人就感觉是人头攒动,辣椒、烟草、茶叶、花生、土豆、活鱼、家禽、鸡蛋、红糖……林林总总的货摊与小吃摊前,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温馨而真实。
“陈二姐,一碗酸辣粉,多加点海椒!”
“陈二姐,一碗鸡汤水粉,快点哈,饿惨了。”
这一幕,是陈二姐水粉摊经常出现的场景。她的水粉摊在老街的第一个通道拐角处,一辆平底手推车装着火炉炊具,火炉上总是煨着一锅热水,滋滋地冒着热气。素水粉、鸡汤水粉、肥肠水粉、排骨水粉、牛肉水粉、麻辣水粉……各式水粉一应俱全。旁边的条桌上,辣椒、香葱、香菜、蒜泥、酱油、醋、味精、花椒、炒豌豆、酸萝卜……各种调料一字摆开,错落有致。靠墙放着两张长方形的桌子,上面摆着高醋矮酱油的瓶罐,便于食客按需取用。陈二姐的水粉在老街很有名气,来这儿吃水粉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
陈二姐的水粉全都是手工制作,看她如何制作水粉也是一种视觉享受。只见她左手轻轻抖动盛满红苕浆的大漏勺,右手稳稳扶住,然后有节奏地上下晃动,经过漏勺的红苕浆便化作根根细丝,似一道小瀑布倾泻入锅。水粉在开水里滚过之后,立马捞入凉水中冷却,盐津的著名小吃——手工水粉就大功告成了。陈二姐娴熟的手法吸引了一群外地游客驻足围观,他们眼中满是赞叹,手中的相机咔咔响个不停。据说陈二姐还因此上了某旅游杂志的封面。
烫水粉讲究的是动作麻利。先将水粉放进小竹篓瓢,上面放点豌豆尖之类的时鲜蔬菜,放入沸水中左右晃动几下,最多30秒便立马提起,连汤带粉一并倒进碗里。接着,除了放入酱油、醋、味精、花椒、辣椒等常用的调料外,还要加一勺碎米芽菜、一勺酸萝卜,再把炖好的汤料与肉食一起舀进碗里。最后,一定要撒上一勺香脆的油酥黄豆或豌豆,再点缀些葱花,一碗浓香四溢的水粉就做好了。你可别小看这几粒小小的豆子,若是少了它,这碗水粉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
这种小吃,吃的就是人气,倘若你买回家里独自享用,即便调料再多,黄豆炸得再酥脆,也会觉得少了些滋味。吃水粉的最高境界不是“吃”,而是“喝”:男女老少挤在一间小店里,七八个人围坐在一张又黑又亮的小饭桌前,只听得“稀溜稀溜”的声音此起彼伏。不一会儿,一碗水粉便已下肚,酣畅又惬意。麻辣酸爽的滋味让人额头直冒汗,浑身发热,通体舒畅。若是还不过瘾,便扯着嗓子喊:“陈二姐,再来一碗水粉。”
盐津的女孩们对水粉有句俏皮话:“宁可三日不打粉,不可一日无水粉。”男人们虽也觉得水粉味美,却总嫌它不经饿,所以真正喜欢吃水粉的还是女性较多。一天的早饭,往往就是一碗又麻又辣、色香味俱全的水粉。
盐津水粉起源于何时何地、流传了多久,恐怕现在已无人知晓。陈二姐10年间卖了多少碗水粉,估计连她本人也数不清。食客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留下的,或许是对一碗酸辣水粉的回味。
时光匆匆,白发染鬓。漂泊在外的你,可还记得老街桥头那一碗鲜香的酸辣水粉以及渐渐老去的陈二姐?
盐津故事:终会变成历史的印记
行走盐津,且行且感叹。
太多的古典与厚重已无须赘言,每一个名声在外的地方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宛如绢帛之上密密麻麻的注解,又似一场场享用不尽的文化盛宴。
盐津底蕴厚重。且不说滇东北妇女运动先驱马冰清、发起革命团体“盐津青年团”的革命烈士梁远斌、天文学家陈一得、女画家刘自鸣、生命诗人樊忠慰、书法家李荣曦……每一座高楼、每一条街道、每一朵浪花、每一棵树木都见证着这座城市奔赴向前的勇敢脚步,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荣辱与悲欢,诉说着“一线”城市的脉搏与生存故事,在时光的脉络里探索着勇气和智慧,续写着新的传奇。
盐津,关河两岸,是人文美地、静谧之所,也有水火相济、江湖大气。
今日的种种,终会变成历史的印记,刻在跳动的心脏上。而盐津的故事,亦将在一代代人的传颂与演绎中,越发鲜活生动,诗意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