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1: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这份饱含温度的嘱托,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的根本遵循、践行“走转改”的行动指南,指引着新闻工作者在时代的浪潮中,务必将目光投向基层、投向群众。
现场,是新闻生命的起点。新闻不是闭门造车的想象,而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记录与呈现。只有双脚沾满泥土、身临其境,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细节、最鲜活的画面、最动人的故事。远离现场,仅凭二手材料和电话采访,写出的作品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与真相背道而驰。只有亲身经历,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心贴心,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创作出有筋骨、有温度、感动人的作品。
群众,是新闻价值的尺度。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心声。坐在办公室里琢磨不出群众的急难愁盼,隔着车窗玻璃感受不到人间的烟火冷暖。新闻工作者应主动将笔触和镜头对准基层,以人民的需求为创作导向,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愿望。我们的报道,最终是为了服务人民、回应时代之问。只有当作品与人民的脉搏同频共振,它才真正具有价值和生命力。
实践,是新闻力量的归宿。新闻不仅是记录历史,更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一篇扎根现实、反映民情、洞察时代的优秀报道,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它能够揭示问题、凝聚共识、激励奋斗,从而反哺并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它源于生活,最终也旨在回归并影响生活。
脚下有泥,笔下才有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铭记,真正的新闻永远在现场。唯有沉下心、俯下身,将目光深情地投向基层、投向群众,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记者:马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