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记者观察|“蹲点采访”让民生新闻走深走实

 2025-11-20 11: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学校,孩子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实习记者 兰 波 摄

2025年初,昭通市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一步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报道昭通坚决落实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等方面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策划会研究和部署宣传任务。《昭通日报》、“昭通发布”融媒体矩阵同步开设“牢记总书记嘱托 开创昭通发展新局面”“五大强市”等专题专栏,充分展现昭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的坚定信心、奋进姿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心党委将新闻业务的深度拓展与采编队伍的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在记者践行“四力”上给予精准指导和大力支持。2025年3月,随着《昭通日报》全面改版工作的推进,中心以“教育强市”版面为试点,实施“基层蹲点采访”专项行动,从“昭通发布”编辑部、《昭通日报》编辑部、创意设计部、综合新闻部抽调骨干记者,组成两个蹲点采访小组,一组由毛利涛负责,成员为莫娟、聂孝美、唐龙泉飞;另一组由陈允琪负责,成员为田朝艳、罗丹、兰波。两个小组错开时间,分别深入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蹲点采访。

截至11月3日,两个小组已完成对镇雄县陇家湾小学、场坝镇第二小学、芒部中学、黑树镇苏木小学、昭通卫生职业学院5所学校的蹲点采访,共刊发稿件80篇、视频30个,采集图片上千幅。相关报道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并在全市教体系统引发热烈反响。

一是报道引起中央级媒体的同步转发和关注。《昭通日报》、“昭通发布”融媒体矩阵刊发相关稿件后,《1020个寄宿孩子的校园爸妈》《昭通镇雄:孝亲敬老活动暖校园》等多篇稿件被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转发。近日,人民日报记者主动联系镇雄县陇家湾小学校长程丰贵,并表示《昭通日报》的报道素材很好。

二是报道引起社会对学校的高度关注和关心。报道之前,镇雄县陇家湾小学是一所即将被撤销的村级以下学校;报道之后,镇雄县教育体育局已将该校纳入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尖山乡党委、政府初步规划征地50亩以上,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镇雄县政协将《昭通日报》对陇家湾小学的报道装订成册,经过实地调研形成《陇家湾小学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可行性分析报告》,并计划将其作为提案在明年的两会上提出。报道后,陇家湾小学获得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的50台台式电脑,另外13台笔记本电脑将于年底前到位;浙江一对夫妻向该校贫困学生捐赠了30件带内胆的冲锋衣及30件毛衣;辽宁的蔡虹女士为该校29名贫困学生每人捐赠一套带内胆的冲锋衣和一件毛衣。程丰贵感激地说道:“自市融媒体中心报道我校以来,陇家湾小学好事连连。”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的蹲点报道刊发后,该校收到了上海松江区爱菊小学通过义卖筹集的4755.24元善款。随后,两所学校以学生写心愿卡来实现心愿的方式,共同开展了物资捐赠活动。滇昭农耕美好生活馆向黑树镇苏木小学捐赠了价值1500元的物资。我市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李晓波对报道表示赞赏,并称赞道:“你们的加入带来了力量,真的太温暖了,像一把火。”此外,巧家、威信、盐津等县也向中心发出了采访邀请。

三是为本市树立教学榜样。镇雄县芒部中学的报道刊发后,《从倒数到市内名校,昭通这所学校是如何逆袭的》一文被转发至镇雄校园长工作群,群里相关领导提出要求,让镇雄所有校园长认真学习领悟。此文在“昭通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3.7万,网友纷纷在后台留言点赞。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致力于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建设,成为以“爱”破解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成功典范。镇雄县陇家湾小学的蹲点报道刊发后,芒部镇学区中心校组织辖区内校长到陇家湾小学开展交流研学。

四是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文化精神支撑。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探索培育“善行文化”,构建以“善行教育”为特色的善德、善智、善体、善美、善劳“五善”课程体系。镇雄县芒部中学以创建“县内一流、市内知名优质学校”为目标,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2025年高考,该校1008名考生(全部应届毕业生)中,特控上线487人,本科上线457人;12届高考,共将7954名山区孩子送入本科院校;2023年,该校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秉持“童心情怀教育,培德艺双馨之苗”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自我。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学校“精气神”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文化引领、精神养分,是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的核心要素。

五是聚焦“校长”群体,为昭通市“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蹲点采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长”是激活基层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强市”建设的“关键变量”,其领导力、思想力、感染力直接影响“教育强市”建设的落地成效。近期,为科学编制昭通市“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广泛凝聚共识,市委组织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对我市“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个别记者积极建言,建议在推进人才发展规划、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过程中,教育领域应更加聚焦“校长”这一核心群体。

六是调研报告可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在“蹲点采访”中,除完成新闻采访外,记者还须撰写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报告涵盖学校的详细情况、教学特色、管理问题、存在困难、工作亮点等内容,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撰写调研报告有助于提升记者的思考能力、洞察能力、判断能力,进一步培养记者的行政思维。

七是赋能“蹲点”行动,注入“公益”力量。自实施“蹲点采访”以来,中心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制度。10月23日,中心联合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举办的“心理健康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一期),走进镇雄县黑树镇苏木小学。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特派心理专家谢谊诚开设了一堂名为“情绪魔法课”的心理辅导课,他以温暖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专业的心理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情绪魔法”,为苏木小学180余名学生带去了一堂生动有趣、直抵心灵的成长课程。后续,两家单位将继续联手,让专业的心理关怀覆盖更多的山村学校,守护乡村孩子健康成长。

八是让记者找回、发现“更好的自己”。“蹲点日志”作为“蹲点采访”的规定动作之一,旨在让记者静下心来体验受访者的生活,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让采访更具温度和深度,让“新闻走进记者的内心”,让“记者的内心走进读者”。采访之外,记者也展现出“满满爱心”,主动与学生成为“朋友”,在课外教授孩子们使用相机和无人机,自发为留守家庭学生购置衣服和食物。相关善行通过自媒体“山区教育守望者”视频号发布,受到广泛关注。“蹲点采访”为记者践行新闻“四力”提供了现实样本,在践行新闻理想的同时,也帮助记者在切身感受中找回、发现“更好的自己”。

践行初心、聚沙成塔。中心的“蹲点采访”任务一直在路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2.3万平方公里的昭通大地上,终将留下中心记者践行初心、聚沙成塔的深深脚印。他们将用信念和热爱追随新闻理想,用心用情讲好每一个可敬、可爱、可信的昭通故事。


记者:马燕


一审:范 云  一校:马 燕  二审:郭 倩
二校:龙 萍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范 云  一校:马 燕  二审:郭 倩
二校:龙 萍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记者调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