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石燕村 “出路”变“心路”

 2025-11-20 10: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水富市两碗镇石燕村村民夏忠平却已经骑着摩托车,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向着集市平稳驶去,车上满载着自家熏制的腊肉。“以前这条路弯急坡陡,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现在路修好了,心里也跟着亮堂了。”夏忠平笑着说。这条路的变化,正是石燕村命运转折的缩影。

一条路,改变一个村庄

曾经的石燕村,群山环抱,交通闭塞。“虽然山里有好东西,但是路不通,都是白搭。”石燕村党总支原书记的一句话,道尽了往日村民的无奈。

改变从修路开始。村“两委”将改善交通条件列为头等大事,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其中最棘手的当数万龙至烂坝山的“十三道拐”——这里弯急坡陡,雨天湿滑危险。村里投入4万多元集体资金,对最危险的300多米陡坡进行了彻底改道。

3年来,石燕村共硬化道路6条、总长5.51公里。路通了,其他基础设施也跟着完善起来:11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夜晚回家的路,卫生厕所改造惠及百余户,32口人畜饮水池和万余米供水管道将清泉引到各家各户灶台边。村民的生活,正随着这条路的延伸悄然改变。

路通业兴,山货出山

“以前收购砂仁,都得靠农户背下山,不仅费力,效率也低。”山货收购商彭永华感慨道。如今,货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商贩主动上门,山货再也不愁销路。

村里制定了“一带二心四区”的产业规划,邀请农技专家开展培训。如今,立体化的产业格局已在山间形成:海拔较高处,7600亩方竹成了“绿色银行”;山腰地带,1800亩砂仁、1500亩黄柏长势喜人;山下平缓处,千亩玉米筑牢粮食根基。这套“山上‘银行’、山下‘粮仓’”的模式,为村民带来人均5000元的年收入。

为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公司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1100亩方竹。起初村民有顾虑,种植积极性不高。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细账: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红,平时参与管护、采收还能挣劳务费,一块地有两份收入。3年来,仅方竹管护就为务工村民创收17.4万元。

路连人心,情暖山乡

石燕村党总支书记秦燕有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家的情况。通过每月走访,村里精准识别出4户16人存在返贫风险。通过社会筹款、产业帮扶、防返贫保险等组合措施,目前已成功消除3户13人的返贫风险。

在石燕村,村干部就是村民的“百事通”——帮忙销售农产品、介绍工作、解决生活难题。近年来,单是帮助销售农产品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20万元。

人心暖了,乡风好了。农闲时扎堆打牌、邻里因琐事起争执的旧光景悄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村民间互帮互助、携手奋进的新风尚。

石燕村的路藏着蜕变密码:从崎岖的“十三道拐”,到5.51公里长的“振兴快车道”,终结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状。它见证了村庄从闭塞到开放、从贫困到富裕的蝶变,既是村民求生的“出路”、致富的 “财路”,更是凝聚干群同心的“心路”,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通讯员:刘思辰  文燕群  揭倩婷


一审:罗 丹  一校:刘思辰  二审:郭 倩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刘思辰  二审:郭 倩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水富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