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2: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威信县紧紧围绕“种五养三”的富民产业布局,持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引育、校地企合作与产业链升级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人才赋能、科技引领、校地企协同”的特色发展路径。曾经闲置的旱地,如今稻浪翻滚,已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粮袋子”、鼓起群众腰包的“钱袋子”。
针对旱地优质稻产业“技术人才缺乏、种植水平不高”的实际,威信县构建起“县级实训基地+乡镇田间学校+村级示范户”的三级培训网络,联动云南农业大学、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等单位,邀请专家以“田间课堂+基地实操”模式开展定向培训,手把手传授土壤肥力识别、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精准调控等实用技术,实现从播种到收割的全流程示范指导。3年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不仅让自家水稻产量实现翻番,还主动为周边农户传经送宝,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辐射效应。
面对旱地“产量低、品质差、抗逆性弱”等问题,威信县依托专业人才力量,精准打出“科技组合拳”。专家团队运用土壤检测技术,为旱地“把脉开方”,量身定制施肥方案;同时引入种苗脱毒技术,筛选抗旱抗病优质稻种,从源头上改善种植条件。2025年,云南农业大学联合相关部门在高田乡实施120亩示范项目,并动员80户农户参与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300亩。秋收时节“实收实测”数据显示,示范田最高亩产达530.3公斤,平均亩产438.2公斤,远超预期目标,为旱稻规模化种植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威信县创新构建“科技小院+农技协+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体系,促进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力量与本地生产实际深度融合。“科技助理”常态化驻点服务,将实验室技术参数转化为“叶色浅黄需补肥,叶尖枯焦防干旱”等通俗易懂的操作口诀,并编印标准化种植手册。同时,通过分片包户、现场指导,推动建设简易通风仓储设施,将粮食损耗率从原来的15%降至5%以下。这一“科研—示范—推广”闭环模式,带动示范户实现每亩增收800余元,真正将科技红利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通讯员:冯正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