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全会报告特别强调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些重要论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对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将从昭通基础教育教研发展现状与挑战、昭通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方向与路径、推动昭通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行动三个方面谈几点思考。
一、昭通基础教育教研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区域教研发展不均衡
昭通市11个县(市、区)之间教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县域教研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县域内各学校之间的教研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部分学校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落实不到位,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实践等方面经验不足,在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领域的能力普遍较弱。这表明区域教研均衡发展仍是昭通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教研机制不够完善
现有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昭通虽然建立了3个普通教研联盟、4个学前教育片区教研联盟、各学段学科中心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等教研体系,但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群体的个性化教研支持仍显不足。教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教研实效。
(三)数字化赋能程度不足
虽然昭通市教育体育局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中提出了“中小学数字教室建设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但数字化技术与教研活动的深度融合仍然不够,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模式尚未广泛建立,难以满足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四)教研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昭通市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各学段专职教研员严重不足,许多县级教研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部分教研员的教研能力离国家、省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教师教研意识淡薄、教研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二、昭通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方向与路径
基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结合昭通基础教育教研现状,未来,昭通推动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应聚焦以下四大转型路径。
(一)构建开放协同的教研共同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体现在基础教育教研领域,就是要打破学校壁垒、学段分割及校企界限,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教研共同体。
一是深化教研联盟建设。在现有高中教研联盟和学前教育片区教研联盟基础上,向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建立跨学段、立体化的教研联盟体系。推广三大普通高中教研联盟的成功经验,围绕学历案开发、高三备考、同课异构、班主任素养大赛及同步联考开展系列活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和教研成果共建共享。同时,建立联盟内校际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动优秀教研成果辐射推广。
二是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动。拓展昭通学院滇东北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建立高校专家定期深入中小学指导教研的机制。借鉴已有的“基础教育协同提质专项课题”经验,鼓励高校与中小学联合申报研究课题,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形成“实践—研究—改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推动产教教研融合。在职业教育基础课程领域,探索建立中小学与职业院校、企业的联合教研机制,将产业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帮助高中阶段的部分学生适应职教高考和春季招生考试。
(二)推进数字化赋能教研转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并将其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昭通基础教育教研应乘势而上,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一是用好智慧教研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基础,构建集教学资源、教研活动、数据监测、成果共享于一体的智慧教研平台。积极推广“云端教研共同体”模式,组织开展“帮扶学校公开课直播+联盟教师同步备课”活动,突破教研活动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全域共享。
二是开展数据驱动精准教研。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教研活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靶向教研”,切实提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教研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掌握数据分析、在线教研、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研能力。
(三)创新教研内容与方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体现在教研领域,就是要不断创新教研内容与方式,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是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将新课程实施、新教材使用和新高考应对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内容。深化对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自习课等课型的研究,引导教师从关注“教什么”向研究“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转变。
二是深化育人方式研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研体系。将昭通市在开展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常态化的教研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推广多元教研方法。改变单一的听评课模式,积极引入项目式教研、主题式教研、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市、县两级教研员应针对部分学校年轻教师占比高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沉浸式教研”,通过“推门听课—集体磨课—示范讲课”的闭环培训模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研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支撑。
一是完善教研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分层培养体系,实施教研能力提升计划。建议昭通市通过公开选拔与竞聘上岗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学科视野开阔的教研骨干,充实各学段、各学科的教研力量。
二是优化教研激励评价机制。将教研成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树立“重教研、强教学”的鲜明导向。可借鉴先进地区的教学经验,设立专项教研奖励资金,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内生动力,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三是营造开放包容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包容其在教研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营造“合作共赢、追求卓越”的教研氛围。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周”“教研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推动昭通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行动
基于上述发展路径,昭通市可重点实施以下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础教育教研领域落地见效。
(一)教研体系优化行动
一是实施全域教研联盟建设计划。在现有高中教研联盟基础上,于2026年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研联盟全覆盖,构建“高中引领、初中联动、小学跟进、学前延伸”的一体化教研体系。每个联盟由1所优质学校作为引领校,带动5—8所成员校共同发展,促进优质教研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推进教研共同体创新工程。支持昭通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共建教研合作基地,力争在3年内建成20个校级教研共同体。聘请高校专家、专职教研员和一线名师组成专业指导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研专业水平。
三是构建教研评价标准体系。修订完善《昭通市基础教育教研质量评价标准》,从教研组织、过程、成果、影响等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研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将教研评价结果纳入对11个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的年度考核。
(二)教研数字化升级行动
一是用好国家和省级“智慧教研云平台”。力争在2026年前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100%注册并常态化使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配套开发教研数据分析系统,为教研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是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用2—3年时间,分层分类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专项培训,重点加强对数据素养能力、在线教学设计能力、数字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3年内完成全市6.98万名专任教师轮训,并从中培育一批“智慧教学名师”。
三是打造数字教研创新试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数字教研试点,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基于虚拟教研室的跨校协作”等新型教研模式,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做法。
(三)教研队伍培优行动
一是实施教研骨干培养计划。未来几年内,分学段、分学科培养一批市级教研骨干教师,重点提升其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研活动组织能力。建立教研骨干“导师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
二是开展教研专项能力提升培训。结合昭通市教研工作实际需求,每年定期组织系列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研方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数据分析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昭通学院滇东北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平台优势,开发系列培训课程,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三是完善教研激励体系。设立“昭通教研成果奖”,每年评选并奖励一批优秀教研成果。将教研成果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得好、研得优、得实惠”的激励机制。
(四)教研重点攻关行动
一是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针对昭通市中考合格率、高考上线率仍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项教研团队研究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持续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逐步形成具有昭通特色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模式。
二是推动昭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昭通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扎西会议红色教育课程、乌蒙山生态保护课程等,将乡土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是健全保障与实施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教研管理机制,压实教研工作责任。设立教研专项经费,优化经费使用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建立教研质量监测体系,开展教研绩效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帮助乡村学校精准发现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总之,昭通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昭通基础教育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昭通特色的教研发展之路。这必将为昭通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为昭通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贡献力量。
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