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15: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水富市两碗镇成凤村的山间还缭绕着薄雾,搅拌机的轰鸣声已唤醒了沉睡的山谷。村民黄成前和其儿子黄卿平头戴安全帽,正和修路的乡亲一起,将混凝土浇筑进模板,一条宽阔平坦的产业路在众人手下向前延伸。

“家就在眼前,‘活路’也在眼前。”黄卿平抹了抹汗水,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以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和刚出生的小孩,只能在附近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和父亲一起在家门口做技术工,一天能挣几百元,傍晚收工就能回家。今年算下来,能多挣两万九千元,我真的很满意。”黄卿平一家的故事,是水富市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惠及民生的一个生动缩影。2025年,水富市发改局在两碗镇率先破题,将总投资864万元的4个村以工代赈项目,全权交到村民自己手中。
“村民自建”激活内生动力,群众成“主角”
与过去依赖外包施工队不同,两碗镇的项目首次采用“村民自建”模式。这一模式简化了审批流程,不再进行招投标,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更关键的是,将项目建设的主体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们通过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自己的“理事会”。从砂石、水泥采购、到小型机械租赁,再到具体的施工建设,每一个环节都有村民和理事会成员共同参与、监督。两碗镇成凤村委会副主任欧传兵介绍:“我们通过‘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劳务队’的模式,确保了项目规范高效。群众为自己修路、筑坝,干劲特别足,质量把关也格外严格。”

据了解,该项目直接吸纳了285名本地村民参与务工,其中像黄成前这样的脱贫户等重点群体达144人,占比超过一半。计划发放的劳务报酬高达32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85%,真正实现了“资金直达民生”。
“技能培训”赋能长远发展,普工变“技工”
以工代赈,赈的不仅是眼前的收入,更是长远发展的能力。项目专门组织了技能培训,针对混凝土浇灌、管网安装、堡坎施工等实用技术进行“手把手”教学。工地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正在指导年轻人如何固定模板、铺设管网。曾经只能干体力活的普工,如今拿起工具,已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以前只会出力气,现在学会了技术,以后到哪里都不怕了。”刚掌握管网安装技术的工人自豪地说。

据统计,就两碗镇共有173名群众通过项目实施,新增了宝贵的务工经验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未来就业增添了重要的“砝码”。工资水平也因技能提升而水涨船高,普工每日150元,技术工则能达到200元至300元。
联农带农:小项目撬动大产业,基础设施变“聚宝盆”
以工代赈的效益,远不止于发放工资。它通过改善关键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形成了“改善设施—促进产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云富街道新安村,水富丰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虾塘水面上波光荡漾。而在一年前,这里还因设施简陋、缺水而产业停滞。2024年的以工代赈项目对鱼塘进行了彻底维修,打通了产业的“任督二脉”。

公司负责人吴澄桂看着丰收的景象,喜上眉梢:“塘修好了,水通了,今年我们投产了5000多斤成品虾,营收有20多万元!”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盘活了企业,更直接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高峰期每天用工10余人,长期用工5人,每个工日工资80元到120元。同时,企业每年还向村集体支付5.6万元的场地租金,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从两碗镇修缮塘坝、硬化产业路,到云富街道维修虾塘,每一个以工代赈项目都像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
绘就“十五五”新蓝图,惠民工程再启程
水富市发改局项目股工作人员罗晓梅表示:“目前已着手谋划‘十五五’期间的以工代赈项目,积极申报2026年度计划。在硬化便道路、产业道路、塘坝维修、沟渠修建等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新一轮总投资约4800万元的项目蓝图正在绘就。目前,已有一个总投资783万元的项目成功纳入中央预算。”
通讯员:宋春燕 揭倩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