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理论|昭通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研究

 2025-11-12 15: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依然是“三农”工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在于农民,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其收入增长。因此,抓好“三农”工作,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虽稳中有进但仍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农民收入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收势头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探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昭通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做法

2024年11月,省委书记王宁在昭通调研时提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今年9月,王宁再次来到昭通调研,进一步强调“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昭通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最重的地级市,始终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跑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接力赛”。

(一)坚持抓好群众收入和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

脱贫群众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新华社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在《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昭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工作成效。

(二)持续强化产业、就业、创业“三项支撑”

在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并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探索形成“培训+就业+品牌”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成功培育“昭阳建工”“昭阳苹果管护工”“昭通小肉串烧烤工”“盐津大厨”“镇雄五金工”“彝良水电工”等多个劳务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务工”转变为“技能型增收”。2024年,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就业261万人;111万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中,实现转移就业99万人。在创业方面,制定出台“就业创业二十条措施”和“一预案两方案”,2024年累计回引4.5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1.7万人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三)有效推进闲置低效资产盘活

2024年,全市通过招商盘活一批、租赁盘活一批、转产盘活一批、改造盘活一批等措施,累计盘活经营性闲置资产13.6亿元,闲置率从2023年的29.99%下降至3.38%,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以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为例,当地党委和政府积极盘活已关停煤矿的办公楼、职工宿舍、作业场所等闲置资源,引进服饰加工企业入驻,推行“工厂+家庭”生产模式,成功吸纳6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二、昭通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群众增收基础仍较薄弱

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4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7571元。同时,群众增收的基础不牢、结构不优,转移净收入达5051元,占比32.5%,反映出群众收入对政策性资金补助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较弱。截至2025年2月,全市“三类对象”共计5.95万户25.06万人,风险消除率为72.12%,未消除风险1.82万户6.99万人,占全省的25.02%,防返贫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业深度开发不够

体量大、品种多、品质好是全市农业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尤其是苹果、竹子、天麻、花椒、马铃薯等传统农业在全省范围内资源集中度高。然而,当前农业发展仍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联农带农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大部分农副产品依然以原材料销售和初加工为主。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3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品牌建设方面,“昭字号”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虽逐步显现,但全市仅有22个地理标志产品和3个区域公共品牌,品牌附加值未能充分释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带动增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虽有778家,但国家级仅3家,占全省的4.1%;省级97家,占全省的6.6%,示范带动和辐射拉动能力有限。

(三)农村人口外流严重

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中,近130万人在省外就业,市内就业仅有99万人。随着大量农村人才流入城镇、流向工商业,农业产业面临“空心化”的困境。从扶贫资产闲置情况来看,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共形成经营性资产2546个97.85亿元,目前仍有115个3.31亿元处于闲置状态,其根本原因与农村人才流失密切相关。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全市持续加强技能培训,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水平不高,就业岗位不稳定,工资收入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当前全市农村人口大量外溢,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人才越来越少,制约了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资源承载能力弱

昭通境内山高坡陡,山区、半山区占总国土面积的96.4%,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地区占30%,土地石漠化程度达15%,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6%,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耕地资源碎片化现状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为46.17%,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导致农业产业在整合资源、提升协同效率方面面临诸多硬件障碍。同时,昭通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在除草剂等农药管控方面任务艰巨,这就倒逼农业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增收”之路,但结合昭通实际,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

三、昭通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以常态化帮扶为底线,提升防返贫监测帮扶效能

一是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机制,加强对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动态识别,做到早发现、早帮扶,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实施兜底保障和开发式帮扶,避免风险积累。二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群体,通过运用劳务输出、产业扶持、以工代赈、技能培训等措施,着力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确保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二)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打造高附加值增收引擎

一是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价值。聚焦苹果、天麻、竹子、花椒、马铃薯五大产业,重点在龙头企业培育、农特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发展、良种良法推广、品牌塑造营销、市场秩序规范六个环节持续发力。聚焦特色养殖,突出畜禽种业创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引导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科学养殖、规模养殖。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深入挖掘“土”资源、“特”优势,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户享受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增值收益。三是促进农旅融合提质增效。依托现有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积极发展乡村音乐节、美食节、村超、村晚等新业态,培育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带动农民就业,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三)以要素保障为支撑,破除增收瓶颈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快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坚持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两条腿”走路,既要让更多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跳出土地就业,又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充分保障广大农民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大农村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坚持种植技术与电子商务技能“两手抓”。对返乡创业人员要加快出台优惠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强化支农资金保障。加快出台促进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惠农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推出面向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的贷款产品,将畜禽活体、生物性资产、农业设施设备等纳入合格抵押物范围。四是加快完善乡村物流体系,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与配送中心建设,健全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四)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健全利益联结模式

一是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环节的责任分工与收益分配比例。二是推广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除“订单农业+价格保险”“土地入股+劳务就业”模式外,新增“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增收”组合模式。三是建立利益联结动态监管机制。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市场监管、审计等部门,对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落实情况进行年度核查。重点核查企业是否按时履约收购、分红是否足额发放等,对违约企业纳入失信“黑名单”,取消其享受的惠农政策;对履约良好、带动成效显著的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确保利益联结机制落地见效。

(五)以生态建设为保障,拓宽绿色增收空间

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精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和畜禽粪污回收利用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完善“种植+养殖”的循环发展模式,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二是加快推动林下经济扩面提质。立足昭通现有竹产业基础,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优化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果、林花等复合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文旅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将农村闲置房屋改造成“生态民宿”,打造“生态研学+乡村体验”文旅项目,让农户通过参与文旅产业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代伟鹏

一审:张广玉  一校:代伟鹏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张广玉  一校:代伟鹏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