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理论|立足资源禀赋 奋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5-11-12 15:33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将农业强市置于“五大强市”之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现有脱贫人口185.07万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与此同时,昭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潜力巨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攻方向,聚焦“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型。

一、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与现实成就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综合产值接近千亿元

2024年,全市六大高原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962.66亿元,形成了多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作为昭通农业的“金字招牌”,苹果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占全省的65%;年产量130万吨,占全省的70%;年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52.7万名群众增收致富。竹产业基地面积达631.96万亩,占全省的78.86%,其中筇竹面积183万亩,占全国的88%、全省的100%;方竹面积377万亩,占全省的98.5%、全国的63%。鲜笋年产量突破50万吨,竹材产量达41.9万吨,综合产值达191.6亿元。花椒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占全省的35%,年产量8.13万吨,综合产值150.15亿元。马铃薯产业种植面积237万亩,占全省的28%,年产量348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天麻产业种植面积11.57万亩,占全省的89.91%,年产量5.82万吨,综合产值93.91亿元。特色养殖业蓬勃发展,肉类年产量26.65万吨、禽蛋年产量1.94万吨,综合产值277亿元。

(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市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2024年,成功创建苹果集成技术应用推广示范样板1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建成25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生产脱毒组培苗700万株、原原种2000万粒;建设蔬菜核心示范样板1万亩、优质蔬菜基地40万亩;新建苹果现代化分选线4条,累计达10条,分选产能每小时超过120吨;建成果品贮藏冷(气调)库307座,贮藏能力超过8.8万吨;建成竹笋初制所15个,成功替代传统硫磺熏蒸工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18日,全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在巧家县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我市马铃薯产业在精深加工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全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良种繁育方面,建成天麻、马铃薯省级良种繁育中心,昭通药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通过云南省中药材GAP基地认证的企业。在技术推广方面,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防雹网、矮化密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完成3240亩高端苹果示范园建设,苹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亩产提高40%。在数字农业方面,积极推进“天空地”数字农情监测系统建设,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全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了东方希望、双胞胎、双猪等一批龙头企业,构建起“公司+农户”等养殖模式,形成了覆盖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截至2025年8月,全市新增3家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规模养殖场总数达752个。“昭通小肉串”产业集群(联盟)年产值突破60亿元,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同时,鲁甸花椒生物科技产业园试运营、鲁甸万亩稻田观光园正式开业,农旅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五)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市坚持品牌强农战略,坚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昭通苹果”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昭通天麻”被认定为道地药材,市场认可度持续提高。2025年,全市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76个,有机认证产品总数达136个。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与推介活动,昭通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85万亩昭通苹果香飘海外,充分展现了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独特魅力。

二、制约昭通农业强市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条件亟待改善

昭通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国土面积96.4%为山区和半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村组公路、户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普通货物运输成本每吨公里达0.4—0.8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在苹果产业方面,仅有30%的果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约30万亩果园灌溉设施不配套,20万亩果园宜机化道路不畅,导致苹果运输损耗率偏高。马铃薯主产区多位于山区,道路条件差,运输不便,销售成本随之增加。大部分蔬菜种植基地道路基础状况差,沟、渠、塘、坝等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排水系统不畅,日常管护难度大。

(二)设施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受地形条件、资金投入、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昭通设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山区地形使得平地稀缺,大棚搭建、温室建设成本高,大型现代化设备的运输与安装也困难重重。由于设施农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地方财政与社会资本的投入力度有限,许多农户和小型合作社难以承担节水灌溉等现代化设施的购置费用。多数从业者仍沿用传统耕作方式,对无土栽培、环境精准调控等先进技术接受度低,且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指导。大部分现有设施农业项目规模较小,以家庭作坊和小型合作社为主,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蔬菜大棚多为简易管架结构,抗风抗雪能力差;畜禽养殖仍以传统圈舍为主,粪污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40%;渔业养殖多依赖天然池塘,集约化养殖设备应用率低。

(三)农产品加工链条较短,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昭通农业产业链条普遍偏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仍以传统形态为主,深加工和精细化处理能力不足,全市农产品加工率仅为20%,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天麻、花椒等特色产业仍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导,缺乏高端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区位、技术、人才、资金等多重因素制约,大部分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生产设备陈旧,导致生产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品质提升。

(四)农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主体活力不强

当前,昭通农业企业普遍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规模较小,自身发展根基不牢。“个转企”“社转企”面临较大阻力,部分主体在转型后因经营管理成本、税费的增加,出现注销企业的现象。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60%的中小农业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难以抵御市场冲击。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探索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要素保障支撑不力,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在资金方面,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强。金融机构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用地方面,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用地指标紧张,项目落地难。在人才方面,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在政策方面,支农政策的精准性、协同性有待提高,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惠农效果大打折扣。

三、深入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重点解决水、电、路、网等瓶颈制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实施“宜机化改造”工程,重点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推动其覆盖率从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新建及改建产业道路500公里以上,重点解决苹果、马铃薯、竹笋等主产区的运输难题。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满足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用电需求。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产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

(二)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坚持“宜初则初、宜精则精”原则,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果汁、果脯、果醋等苹果深加工产品,马铃薯全粉、薯片、土豆米等马铃薯加工产品,以及天麻药食同源产品、保健品等大健康产品。力争到2030年,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同时,积极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生产效率

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苹果、马铃薯、天麻等作物的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力争到203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四)培育经营主体,增强发展活力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10家综合产值超10亿元的“链主”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提升合作社服务与带动能力。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对“个转企”实施3年税收梯度减免政策,降低市场主体转型成本。

(五)打造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

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加强对“昭通苹果”“昭通天麻”等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和推广,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市场影响力。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强品牌营销与推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讲好昭通农产品品牌故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设立昭通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销对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全面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

(六)完善支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创新金融支农模式,推广“政银担”“农权贷”等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开展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险种。严格落实农业用地政策,保障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用地需求。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昭通安心投资、放心发展。

建设农业强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努力把昭通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样板和标杆。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段文星

一审:张广玉  一校:段文星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张广玉  一校:段文星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