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09: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
一、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思想指引。
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进入农耕时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出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工业革命后,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与深加工,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西方引领的工业文明虽有其历史贡献——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自然界的一切资源被竭力转化为经济价值,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与地球资源的极大消耗,形成了“资源掠夺—过度生产—异化消费—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最终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深刻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须以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为前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大和解”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走到历史尽头,站在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党的十八大首次向世界宣告:“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新”字,标志着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在终结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战略高度,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二、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长河,是国家不可替代的战略水源地和重要清洁能源基地。作为贯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前提在于流域生态的高水平保护。没有这个“1”,其他一切都是“0”,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长江上游地区的高质量生态环境,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全局。从长江经济带分区来看,上游涵盖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省(市);若以流域系统论,其流经区域面积超长江流域总面积的一半。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稀缺资源富集区,长江上游不仅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也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因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守护好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永续发展,还牵动全国的发展与安全大局。
三、夯实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根基
赤水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美景河”。流域生态基础良好,竹木、药材等资源丰富,阔叶林漫山遍野。冬日乌蒙大地云雾缭绕,云海奇观频现。沿岸山川秀美、景致多样,令人流连忘返。
赤水河是一条享誉全国的“美酒河”。作为中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其酿酒历史与酒文化可追溯至两汉时期,全国近半数的名优白酒品牌汇聚于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美酒酿造的关键——水质、粮食、土壤以及河谷气候等要素融为一体,最终凝练出醇香透明的佳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酒产业带。酒产业主要集中在赤水河中下游的仁怀、泸州等地,而位于源头与上游的昭通,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将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置于首位,为全流域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赤水河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英雄河”。它流经川、滇、黔3省,既是省域分界的主要河流,也是连接生态、经济与人文的重要纽带。明清以来,历代对赤水河的治理带动了沿河城镇的兴起。盐运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推动了流域内商贸、交通与文化的发展。中央红军长征曾在此留下宝贵的红色印记,“四渡赤水”战役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转折性胜利的重要见证。自古以来,赤水河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流经威信县与数条支流交汇后,进入贵州仁怀、习水、赤水等地,最终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流域横跨云南、贵州、四川,其生态保护成效直接关系到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固。赤水河流域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南翼纵深地带,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该流域对发挥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联通国内外市场、支撑西南地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赤水河在云南乌蒙山区流经97公里,作为源头和上游流经地,昭通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首要任务,持续夯实全流域绿色发展的生态根基。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将其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昭通市紧扣“护绿为本”,高标准实施《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生态移民等工作,守护赤水河流域的绿水青山。
2023年10月,赤水河流域(昭通段)成功创建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为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建设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