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理论|从“板凳座谈会”看调查研究

 2025-11-05 09: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各级干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都要到现场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5年、2020年考察云南。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在村民家中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为大家送上新春祝福。像这样的“板凳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在大街上摆开方桌,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当场询问意见、解答问题;在福建厦门工作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与群众一起坐小板凳亲切交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黑龙江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林场的职工家,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的大湾村,再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信团鼓楼……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张方桌、几个矮凳就是一个临时会场,群众哪里有需要,“板凳座谈会”就开到哪里。看似简单朴素的“板凳座谈会”实则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源泉,如“精准扶贫”“美丽经济”“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等就是在“板凳座谈会”上提出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板凳座谈会”以其灵活的调研空间、平等的座位布局、亲切的互动方式,不仅体现了务实深入的调研作风,还在身份转换中拉近了干群距离,走实了群众路线,让调查研究真正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融入群众,不断提高调研实效。

一、“板凳座谈会”是对当前调查研究问题的回应

“板凳座谈会”是对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和调查研究能力不足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看到,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不重视”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理由不愿走出机关、走进田野开展调查研究;“不善于”则集中体现为“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预制式”调研等调查研究能力不足、调研作风不实的问题。“板凳座谈会”以其“面对面”交流和现场解决问题的特点,不仅考验调查者的群众工作能力,还是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直接检验。

“板凳座谈会”是对群众期盼的有效回应。2023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后,江苏省委督查室围绕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领导干部调研工作的意见建议,梳理出“八忧八盼”:忧集中扎堆,盼加强统筹;忧兴师动众,盼去繁就简;忧走马观花,盼脚踏实地;忧索要材料,盼深入实际;忧高高在上,盼低调务实;忧名调实查,盼指导帮助;忧只调不研,盼见行见效;忧挑肥拣瘦,盼科学选点。而“板凳座谈会”正是倾听群众心声、拉近干群距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以及改进调查研究作风的有效方法。

二、“板凳座谈会”要求我们走实群众路线

“板凳座谈会”不拘泥于固定的调研空间、地点和形式,其核心在于真正深入群众。传统的调研往往在会议室进行,呈现明显的“台上台下”之别,而“板凳座谈会”将调研放在村头巷尾、社区广场、田间地头等群众日常活动和劳作的场所。在这些熟悉的环境中,群众不会过分拘束,更能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讲真话。我们应该将会议室搬到便民广场、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进行“串门式”访谈,消除物理空间上的等级符号,实现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达到倾听民声“零距离”的效果。

“板凳座谈会”通过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真正贴近群众生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唯有贴近群众,才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不仅能在群众心中建立亲切感、信任感,还能让他们敞开心扉,分享真实想法。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应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板凳座谈会”注重与群众共话发展,真正拜人民为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想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三、“板凳座谈会”启示我们要树立优良的调研作风

“板凳座谈会”采用环绕型、散点式的座位布局,有利于拉近干群距离,是确保调查研究能够听到真话的关键一环。在调研中,我们常会遇到这些情形:参与访谈的群众陷入“建设性沉默”不敢直言,或以“太极式应答”圆滑回避,或“避重就轻”挑着说,导致难以获取真实信息。而“板凳座谈会”通过空间上的座位安排,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群众在这种宽松自然的氛围中更愿意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证明,调研谈话要真正实现“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最关键的正是这种平等的地位与轻松的氛围。

“板凳座谈会”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角色的转变。做好调查研究,必须实现身份、习惯与语言的转变。一是身份转变。“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调研中,要在衣着、配饰、发型等方面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保持一致,以此拉近距离、消除隔阂、增进信任。二是习惯转变。要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衣食住行中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既是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体现,也是走进群众心里的有效方法。三是语言转变。与群众交流时尽量使用方言,并学习一些当地的俗语,这样不仅能消除沟通障碍,还能增强亲切感,提升信任度。

“板凳座谈会”所体现的座位布局、身份转变等细节,正是调查研究中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作风的具体体现。此外,做好调查研究还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常常需要深入偏远山区、滩涂险地等条件艰苦、风险较高的区域,面临食宿简陋、极端天气等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同时,调查研究必须发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要坚决做到不增加基层负担,坚持调研是本职工作的定位,不给地方同志添麻烦,杜绝铺张浪费、迎来送往等形式主义。刘少奇同志曾定下“四不准”原则:一是每到一地,不要人家接送;二是到任何地方,不准请客吃饭;三是不准向人家要东西;四是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有个向导引路就行,不要影响地方同志的工作。这些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行为准则。

四、“板凳座谈会”启示我们要开好调查会

在调查研究中,访谈法和调查会是最重要且最常用的方法。调查会是访谈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在实践工作中应用广泛。“板凳座谈会”作为一种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调查会,在空间选择、形式设置以及访谈交流上相对简单随意,但也对调查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开好调查会,尤其是基层调研的调查会,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合理选择参会人员。参与调查会的人不宜太多,但应涵盖与调研内容相关的不同职业群体。例如,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调研。村寨凉亭里,和习近平总书记围坐共话的,有驻村第一书记、老党员、返乡创业大学生、护林员等,体现了参会人员身份的多样性,有助于全面了解实际情况。

二是充分做好会前准备。应提前拟定发言提纲、控制发言时间,并掌握相关背景信息,以便在实际交流中适时提问。同时,要做好详细记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应继续发扬,但提升调查研究能力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修炼”,久久为功。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陈茂苑

一审:张广玉  一校:陈茂苑  二审:单 娟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张广玉  一校:陈茂苑  二审:单 娟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