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9 17:00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乌蒙山深处的盐津县滩头乡新田村,林木间黑羽乌骨鸡成群结队,啄食嬉戏。它们的羽翼之下,是一个关于乡土坚守与产业蜕变的传奇——农民邱德崇用两年多时间蜕变成当地乌骨鸡养殖大户,用一只只“黑凤凰”奏响了独属山乡的丰收乐章,“啄”开了致富的大门,也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盐津乌骨鸡,素有“黑凤凰”美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盐津县大力推动乌骨鸡养殖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出台养殖补贴、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系列政策,为像邱德崇这样的新型农户提供了广阔舞台。
时间回溯至2023年。在外务工的邱德崇返乡时发现,家乡的乌骨鸡肉质紧实、汤鲜味美,市场需求旺,现实却是散养规模小,供不应求。看到这样的商机,他毅然留下,从最初的几百只起步,靠着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和技术学习,一步步建起了生态养殖基地。散养的山地乌骨鸡品种纯正、肉质鲜美,因此,邱德崇的生态养殖基地采用“林下散养+自配送谷物补饲”模式,白天让乌骨鸡满山撒欢觅食,傍晚到鸡舍投喂谷物,吸引乌骨鸡回舍休息。
通过两年耕耘,如今,他的养殖场已实现年出栏8万只,现存栏近9000只,另育有脱温鸡苗2万只。一条以“黑凤凰”为纽带的产业链,正在悄然成型。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出路。邱德崇没有独享成果,而是牵头成立合作社,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并建立“五统一”合作机制: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为周边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切实降低养殖风险与门槛。
村民张亮曾在外打工多年,返乡后在邱德崇的带动下投身养鸡事业。“最初是来帮忙打包、喂料,每天150元工资,后来他手把手教我技术,提供鸡苗和饲料。”张亮说,“现在我自己也养了3000多只,销售、防疫都不用愁,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
目前,已有4户农户加入合作体系,养殖规模稳步扩大。邱德崇坦言:“大家看到我养得好,都愿意跟着干。我现在负责技术输出和市场对接,他们专心养殖,我们抱团发展,才能把品牌做响、把产业做大。”
品质铸就口碑,品牌打开市场。为了让“盐津乌骨鸡”走出大山,邱德崇构建起“线上+线下+定制”三维销售网络:线下入驻本地农贸市场、商超,与3家连锁餐饮企业签订直供协议;线上携手盐津僰鳯公司,入驻多个电商平台,2023年以来线上销售额突破80万元。
“我们专注做盐津乌鸡的垂直电商,年销量接近30万只。”盐津僰鳯公司总经理王昆表示,“邱德崇是滩头乡的养殖大户,他提供的鸡品质高、成活率高、毛色整齐,非常好卖。今年上半年我们就从他这里采购了近8万羽,下半年还在持续入栏。这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推动下,种源稳定、防疫完善、市场畅通,我们越做越有信心!”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在政府支持下,通往养殖场的700米产业路顺利建成,运输更加便捷,成本显著降低。“以前拉饲料、运活鸡都靠人背马驮,现在车能直接开到鸡舍门口,效率提升太多了。”邱德崇感慨道。
谈及未来,他目光坚定:“今年销量上来了,但产能还是跟不上,电话订单接不过来。我已经扩建了几个新鸡舍,明年仅我这一处目标就是15万到20万只。我希望更多乡亲加入进来,一起把盐津乌鸡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让大家都能富起来!”
一只乌骨鸡,激活一方产业动能;一个致富梦,点亮乡村振兴路。在这个丰收的季节,盐津的“黑凤凰”正振翅高飞,穿越群山,飞向更广阔的市场,也飞进了千家万户的幸福餐桌。截至2025年8月31日,盐津全县乌骨鸡存栏125.9万羽,出栏149.1万羽,1—8月产值1.58亿元,2024年中国品牌网评价的品牌价值为6.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