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25-09-28 15:49昭通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化服务体系,打造避暑旅游目的地
——深耕凉资源 拉动热经济
昭通中心城区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本报通讯员 寇浩东 摄
游客在鲁甸县感受田园风光。本报通讯员 郭家龙 摄
游客在昭通古城陡街享受清凉时光。本报记者 沈迅 摄
鲁甸县尤家湾农文旅示范点。本报记者 沈迅 摄
凭借盛夏20摄氏度左右的清凉天气,昭通市,这座曾是云南交通要道却非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深挖生态与文化资源,全面优化服务体系,通过一系列精准举措,成功实现从“过境地”到“避暑地”的转变,让得天独厚的“凉资源”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经济”。
系统谋划,点亮避暑旅居新地标
长久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文旅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引擎。《昭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全市文旅产业描绘出旅游高质量发展蓝图,“培育避暑休闲旅游线”是其中主要任务之一。该市依托昭鲁坝区独特的气候优势,结合自然生态、乡村田园等多元资源,重点打造大山包(环线)景区、小草坝生态景区、洒渔烟柳避暑长廊等避暑项目,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丰富选择。
“我们构建起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从机制建设、资源挖掘、服务优化3个维度同步发力。要让游客来得顺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就得从‘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下功夫,既要有好气候,还要有好风景,更要有好服务。”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王昌庆表示。
昭通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专班,专题研究避暑经济发展路径,并印发《游客到昭避暑旅游服务管理二十条措施》,从吃、住、游、玩、悦5个维度,明确28项具体任务及对应责任单位,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推进格局。同时,发布《致昭通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号召市民以热情姿态迎接游客,向旅游经营主体倡议诚信经营,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资源挖掘与产品打造方面,昭通市立足“一城、一山、一址、一江”的开发思路,推动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昭阳区以“四个聚焦”加速资源转化:聚焦品牌打造,在重庆解放碑等地标投放旅游宣传片,联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送避暑内容,“秋城昭阳・清凉一夏”的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聚焦产品开发,依托“一城、一山、一址、一江”,设计涵盖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的精品旅游线路3条;聚焦文创开发,设计昭通甲马、黑颈鹤主题等系列纪念品,让游客能带走独特的“昭通记忆”。
昭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梁婷介绍,昭通古城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是文化赋能旅游的典型案例。“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留存有30多个省、市会馆。2022年起,我们邀请中国社科院专家开展科考,初步断定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已辐射至此。”目前,昭阳区按“修旧如旧”原则,逐步恢复广东会馆、陕西会馆等会馆原貌,如今的古城内,李氏支祠定期上演《壹根扁担》庭院剧,古戏台常有花灯戏表演,百年古建筑重新焕发活力。此外,大山包旅游环线2024年接待游客15.89万人次,同比增长18.2%;洒渔镇按照“一棵树、一条河、一座院”的理念打造农文旅融合带,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格局。
聚焦基础设施与服务优化,昭通市精准破解“住、行、食”三大关键难题。住宿保障上,鲁甸县采用“政府统筹+企业运营+群众参与”模式,盘活5个旅居集中点的4700多个床位,配套建设食堂、超市,并组建信息群实时推送入住需求;昭阳区对辖区1000余家酒店、民宿实行分级管理,开展住宿市场专项整治。针对暑期房价波动问题,昭通市通过餐饮旅游协会引导商家合理定价,“今年旅游旺季酒店价格得到控制,游客满意度达92%。”王昌庆介绍。
在食品安全与消费保障领域,昭通市发放“美宿美景美物”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近360万元;发布昭通美食地图,重点推广小肉串、稀豆粉等地方特色美食。
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让昭通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5年1至8月,昭通市已接待游客4298.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1.25亿元。
文旅融合,交出避暑经济新答卷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昭通市2025年避暑旅游迎来“井喷式”发展,不仅交出了亮眼的经济数据,更通过产业带动效应,让游客找到“清凉感”,让当地百姓吃上“旅游饭”。
今年6月至8月,昭通市共接待避暑游客1022.98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84.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6%、19.37%。值得注意的是,省外游客成为主力军,累计达530.37万人次,同比增长22.93%,其中四川、重庆游客同比增长均超22%。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昭通市的凉爽气候正成为川渝地区游客应对酷暑的“最优解”。
昭阳区作为昭通避暑旅游的核心承载地,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2025年7月至8月,昭阳区累计接待避暑游客427.58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252.27万人次。早在2024年,昭阳区就已吸引避暑游客351.35万人次。目前,昭阳区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7个、4星级酒店2家,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作为昭通市的“后花园”,鲁甸县避暑旅游同样表现亮眼。今年7至8月,鲁甸县接待游客60.43万人次,同比增长11.45%。昭通桃源文旅康养中心是鲁甸县今年2月赴成都招商引进的项目,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建设,6月投入运营后,160间客房持续满房。“这里天气凉快,饭菜也合我们四川人的口味,明年要带上亲友早点来。”四川游客李桂英已在康养中心居住两个月,对在这里的体验赞不绝口。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段素娟介绍,通过打造万亩稻田观光区、轿顶山云海等特色景点,今年夏季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乡村旅游的崛起,也让曾经的“空心村”焕发新生,绥江县中城镇铜厂村大团岩自然村便是典型代表。前些年,由于交通落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近年来,当地依托峡谷、瀑布、森林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大团岩自然村已有农家乐5家、民宿30余间,还配套建设了咖啡屋等休闲设施,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不少外出青年也主动返乡创业。曾在外打拼的王洪乾夫妇,2020年起投入50万余元改造住房,建设民宿,他们的民宿年均接待游客超1500人次,年收入超20万元。游客来了,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也从过去的“看半天”变成现在的“住一宿”,甚至有游客选择长期旅居,旅游产业链实实在在拉长了。
游客的反馈是对昭通避暑旅游最好的认可。74岁的陈兰旭原本计划去腾冲市避暑,途经昭通后便留了下来,一住就是30多天,如今已成了昭通古城的“活地图”。“48年前我来这里的时候,古城还是一片沉寂;现在的古城满是文化味,比很多知名景区都舒服。”调查显示,今年夏季昭通市游客满意度达91.5%,87%的游客表示愿意再次来昭通避暑,93%的游客会主动向亲友推荐,良好的口碑正持续放大“清凉昭通”的品牌效应。
久久为功,扩大“清凉昭通”影响力
当前,把“打造全国知名避暑旅居目的地”作为核心目标的昭通市,将如何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从“季节型”向“全年型”转型,持续扩大“清凉昭通”品牌影响力?
昭通市将持续深化“一城、一山、一址、一江”旅游开发。昭阳区将加快推进古城修缮工程,在广东会馆、陕西会馆等完成修缮的基础上,继续恢复湖南会馆、湖北会馆,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同时依托洒渔河沿线资源,建设乡村避暑民宿集群;鲁甸县计划新增2000个旅居床位,重点打造“稻田观光+康养旅居”特色旅游线路;威信县将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推出“红色+生态”“红色+研学”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关县围绕黄连河景区,开发“瀑布探险+森林康养”主题项目。此外,全市还计划整合彝良小草坝、镇雄杉木沟等优质资源,构建“全域避暑旅游网”,设计推出3至5日跨县区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角度看,随着渝昆高铁通车,昭通与川渝地区的“2小时交通圈”将正式形成,避暑旅游将成为区域经济联动的重要桥梁。同时,更多川渝企业可参与昭通文旅项目投资,逐步形成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的区域文旅合作新格局,助力昭通更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我们正在计划实施七大行动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迎接渝昆高铁通车。随着渝昆高铁通车后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强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游客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在交通、服务的双重赋能下,我市的旅游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王昌庆对昭通文旅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从活力满满的昭通古城,到风景如画的洒渔河农文旅示范带,再到各具特色的县域景区景点,昭通市正以清凉气候为底色、厚重文化为灵魂、优质服务为画笔,精心描绘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画卷。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更多人将会爱上昭通的美好与清凉。
大关县:生态旅游受青睐
今年暑期,大关县凭借凉爽的气候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川渝等地游客青睐的避暑目的地。6月至8月,大关县共接待国内游客6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5亿元。
暑假期间,在黄连河景区,流水潺潺、飞瀑叠翠的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玩。来自四川自贡的朱才彬一家今年假期和朋友们一起到大关游玩。他分享了旅行体验:“整体来说非常满意,无论是风景、气候,还是吃的和住的,都让人觉得舒心愉快。”
四川游客张文艳和朋友从成都出发,在昭通古城停留几天后,又辗转到大关县避暑,黄连河瀑布景观给她们留下美好体验。“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也很高。天气和环境让人感到十分舒适。”张文艳表示。
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旺了景区,也点燃了大关的消费市场。除了各色美食在假期销售火爆外,筇竹笋、大关月饼等农特产品也成为游客们争相品尝和馈赠亲友的“伴手礼”。“逛完夜市,总体感觉特别放松,当地人非常淳朴热情,大关月饼和当地特色美食口感不错。”自贡游客朱才彬说。
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大关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通县城至景区夜间公交专线,推出“景区门票+特色民宿”等系列组合优惠套餐,还举办了花山节、火把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为广大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避暑体验。
滑翔伞特技展示“空中芭蕾”魅力,皮划艇免费体验点燃水上激情,星光夜市、农民丰收节、湖畔音乐会等活动精彩不断……记者从巧家县政府新闻办获悉,今年国庆节假期,为期3天的巧家县第三届滑翔伞特技邀请赛系列活动将在该县蒙姑镇举行。以“冬游云南·旅居巧家”为主题的精彩活动,将为广大游客带来一场文体旅融合的狂欢之旅。
此次活动被视为拉开新一轮“避寒在巧家”的序幕。巧家县地处金沙江畔,冬季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年均气温约21摄氏度,极端低温不低于5.5摄氏度,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是理想的冬季避寒目的地。
紧紧抓住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高峡平湖景观,巧家县聚焦避寒康养发展,在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康养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延伸大坝观光、山水休闲、山地运动、文化体验等业态,为游客提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巧家体验。
近年来,巧家县立足资源禀赋,以“一城三镇”城市空间规划为引领,着力打造“山、水、城、人”和谐相融的湖滨生态康养旅游城市。“本次活动举办地将从蒙姑镇到湖滨县城,一路上青山连绵起伏、江面碧波荡漾,县城滨江大道及18公里湖滨生态廊道风光旖旎,展现出‘山、水、城、人’相互交融的壮美画卷。”谈到即将到来的“冬游季”,巧家县相关负责人很是期待,“借助移民搬迁安置机遇,目前我们县城建成区扩大了2倍,城镇人口增加了5万人,为打造湖滨旅居城市及大力发展旅居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除了暖冬气候优势外,巧家还具有亲水距离近、水域面积广、岸线资源长的高峡平湖景观优势。”巧家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巧家县依托18公里岸线资源打造的滨江景观体系,建成北门滨江旅游中心、七里漂浮码头等一批文旅项目,积极培育帆船、水上飞机、儿童乐园等新业态,“水韵巧家”的蓝图正在变为实景。
为丰富游客旅居体验,巧家县推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接待服务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提速发展,立足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和民族风情等优势,打造了农文旅融合示范点5个。以“月月有赛事”为抓手,举办蒙姑滑翔伞邀请赛、23℃生活节、万人健步走、“水韵巧家”音乐节等活动,聚集人气、吸引人流、带动消费,激活了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冬游云南期间,巧家“房车游”登上全国自驾旅行圈“热搜”,6个房车营地接待房车超6600车次、近2万人次,“冬游云南·旅居巧家”品牌吸引力、知名度、美誉度实现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巧家避寒旅居。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9.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91亿元。
“康养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巧家县将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旅居品牌,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巧家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巧家县将发挥好暖冬气候优势和药山品牌效应,着力培育旅居康养、温泉疗养、中药养生、健康体验等业态,吸引更多旅客到巧家避寒康养。
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近日,一场以“共画同心圆 铸梦向未来”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在威信县扎西红色小镇启动,来自昭通市实验小学的180名师生走进红色扎西,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在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
活动期间,学校师生参观了水田花房子、湾子苗寨、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扎西会议纪念馆,沉浸式感悟红军长征精神,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心中。“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怀。”昭通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郭世琳说。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近年来,威信县依托丰富的长征革命遗址遗迹文化资源,以革命遗址为“教室”、历史故事为“教材”,组织教师和烈士后代当“教员”,开展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红色研学实践教育目的地。
同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民族、自然、农耕等资源,将蜡染、刺绣、芦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研学课程,开发了红色励志、自然科普、人文历史、生态文明4大类课程,实现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农耕体验等有机融合,让大家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目前,威信县已成功申报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3个,开发涵盖红色历史、农耕体验、生态文明、康养旅居等的研学精品路线5条。去年9月以来,全县累计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59期2.6万余人次。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