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9 14:50晏乐富凭借勤劳的双手在外务工拼搏后,选择返回家乡,带领乡亲发展生猪养殖和生态农业,打造“养殖—酿造—农旅”循环产业链,有效盘活了村里的土地、人力和农产品资源。在实现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在金沙江畔的绥江县会仪镇会仪村,提起晏乐富,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从建筑工地上的学徒到返乡创业的带头人,晏乐富用15年勤劳打拼攒下人生第一桶金,又用8年时间在家乡土地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
1982年出生的晏乐富,对家乡的记忆总与“贫瘠”二字相连。童年时,他跟着父母干农活,看着低矮的瓦房和父母辛劳的身影,默默立志要“让日子好起来”。2001年高中毕业后,他带着几百元钱到水富县城打工,在一家建筑公司当起了学徒。拌灰、扛水泥、施工放线,双手磨出层层茧子。他从分包小项目起步,逐渐成长为项目经理,参与了向家坝、溪洛渡等多个世界级水电站建设。
“城里的房子再大,装不下乡愁;外头的钱赚得再多,换不回乡亲们的笑脸。”2017年,作为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晏乐富做了一个让亲友吃惊的决定——返乡创业。他携妻子回到家乡,在自家老宅旁建起了生猪养殖场,从“经理”变成了“猪倌”。
常年走南闯北的经历,练就了晏乐富勤劳、刚毅、坚韧的性格。他成立云南峰顶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养殖生猪起步。为掌握防疫技术,他能持续在猪圈里待上6个小时,连续3个月记录猪仔进食、排便数据。很快,养猪场年存栏生猪达到200头。他坚持优先收购当地玉米、红薯做饲料,让乡亲们的粮食卖上了好价钱。
2018年,晏乐富开办酒厂,用高粱、玉米酿酒,酒糟成为生猪的饲料。2024年,他追加投资升级酒厂,成立绥江县峰顶山粮峰绿品酒业有限公司,引入标准化生产线。在温度超40摄氏度的制曲车间,他带着工人赤脚踩曲;为了调试新生产线,他熬了好几个通宵,最终拿下9项专利,注册了9个商标。如今酒厂实现年产白酒60吨,200多吨纯粮白酒经过3年窖藏,即将在今年正式上市。
如今,酒厂、猪场、农家乐、腊肉香肠加工车间已串成产业链:酒糟喂猪、猪肉做腊肉、腊肉端上农家乐的餐桌。形成的产业闭环,让村里的土地、人力和农产品都活了起来。
晏乐富的企业年均发放工资近6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个,每年还需聘用临时工50多人。同村的贺朝兵在酒厂当厂长,每月6500元工资;张洪是车间主任,每月6000元;留守妇女曾恒兰在酒厂当勤杂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月入3000多元。
在会仪村,晏乐富的“热心肠”人人皆知。2018年春节,他给村里人发红包,总数3万多元,人人有份;每次看到水滴筹,他总会第一时间捐助;村里孩子考上大学,他悄悄给孩子红包;重阳节,他总会带着腊肉、粮油挨家走访特殊困难老人。2024年7月,他被评为“绥江县优秀共产党员”,转身就将1000元奖金捐给了村里的留守儿童。
如今的会仪村,酒厂飘香,猪场兴旺,农家乐的招牌在路灯下闪着暖光。乡亲们说,跟着晏老板干,不仅钱包鼓了,心里也暖了。站在峰顶山高处远眺,晏乐富指着厂房说:“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的白酒就要上市了,我要努力打造一个西南地区的区域品牌,让村里的年轻人不用往外跑就能实现就业。”
微风拂过樱花园,吹过甜柿地,把阵阵酒香播撒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正如晏乐富眼里的光——那不仅是对家乡的期许,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未改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