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2025-09-22 09:36小行星由发现者提名,经国际组织审准,最终得到国际公认
以普通人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有可能吗?2008年,上海一中学生因环保农药研究成果广受好评,在浩瀚宇宙中获得了一颗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让许多人好奇,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小行星由发现者提名,经国际组织审准,最终得到国际公认。”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介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国际小行星中心会给新发现的小行星一个临时编号,以发现的时间为序,将一年分成24个半月。例如2025A1,“2025”代表年份,“A”代表1月的上半月,“1”代表这个时间段内全球新发现的第一个小行星。为什么只给“临时身份证”?因为经过再观测,这也可能是多年前就发现的“老朋友”。
小行星想取得“正式身份证”,就要确定精确的轨道,这通常要在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太阳、小行星和地球排成一条近似直线时,小行星最亮、最容易被观测到,这个位置叫“冲”。4次观测到“冲”的位置,就能确定较高精度的轨道参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给它一个永久编号,以数字命名,目前已经排到几十万号。
获得了永久编号,小行星就可以被命名了。此时距离小行星被发现,往往已经过了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取材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比如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塞雷斯”;后来多以特定人物、地点、事件命名,例如“张衡星”“北京星”“北京奥运星”。小行星命名有一些规则:不长于16个字符、可发音、非攻击性词汇等。
“小行星的命名,是举世公认的殊荣。我们通过提名小行星,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彰显科技力量。”赵海斌介绍,紫金山天文台前台长张钰哲将中国第一个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以郭守敬、张衡、祖冲之以及钱学森、张钰哲、钟南山等古今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了一批小行星,还将北京奥运、“嫦娥”探月等重大事件冠名小行星。这些在我们头顶闪耀的名字,正是一代代年轻人持续追逐的“星”。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