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8-13 10:00乌蒙山麓,金沙江畔,一场深刻的城乡变革正在上演。传统与现代交织,城市与乡村共舞,昭通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一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双向奔赴”正描绘出一幅城乡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真没想到在昭通还能见到保存如此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来自四川内江的游客钟慧举着手机,通过抖音直播修复后的昭通古城街景。三年前尚是断壁残垣的李氏支祠,如今已成热门 景点,每日吸引成百上千游客慕名而来。
2024年是昭通古城保护的“项目落地实施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昭通古城保护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部署,围绕“一张网、两街区、三片区、四个停车场”的布局,全力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地下综合管网改造、特色街区打造及市政功能配套等74个项目建设,总投资达20.8亿元。秉持城市更新理念,充分整合危旧房改造专项资金,遵循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自愿的原则,对大局街等7条街巷的581户危旧房实施改造,彻底消除危房住人安全隐患,有效提升城市韧性。
在昭通古城的街巷深处,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老屋的雕花窗棂映射出历史的光影。每一处修复,不只是建筑的复原,更是文化的延续。市民杜国辉站在修缮一新的迟家大院门前感慨:“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如今成了街坊们最爱的公共文化空间。”
从恢复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历史原貌,到让古城内更多老院落“活”起来;从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实现古韵新风交相辉映;再到举办民谣、文学、武术等多类主题活动,使文化遗产在活化利用中生机勃发……今日的昭通古城,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交织,正焕发崭新光彩。漫步其间,游客赞叹古韵新风的完美交融,本地居民脸上则洋溢着自豪与希望。
8月的昭阳区洒渔河碧波荡漾,来自重庆的“候鸟老人”张建忠已在河边的民宿住了一个月。“上午摘果,下午漂流,晚上吃烧烤,这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口中的惬意,源自洒渔镇以“一棵树、一条河、一座院”理念打造的农文旅融合带。
这个传统农业镇如今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格局。按照发展规划,洒渔镇全年可接待游客50万人次(春季3万人次、夏季30万人次、秋季15万人次、冬季2万人次),旅游收入有望突破1亿元。
同样的故事也在鲁甸县尤家湾村上演。通过实施“千万工程”,这个曾经污水横流的村庄依托渝昆高速公路交通优势,串联 “历史文化线”(野石山遗址、拖姑清真寺)与 “乡村生态旅游线”(现代农业示范园、银都欢乐谷),形成 “串点成线、辐射周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大关县靖安镇杉木林如今已成为人们出游的理想之地,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看日出和云海,晨光穿透林间薄雾,洒在蜿蜒的山道上,仿佛为杉木林披上了一层金色纱衣。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记录下这如画的瞬间。杉木林不仅成为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之地,更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这片原本寂静的山林,如今因游客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靖安镇是昭通市最大易地搬迁安置区,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重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在该安置区,社区公园、文化广场和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偏远山村搬迁至此的李大姐感叹道:“现在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也不愁了,日子真的越过越有盼头。”随着配套产业的逐步完善,大关县靖安镇正努力打造集居住、就业、教育、医疗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
近年来,昭通市统筹昭阳区、鲁甸县、大关县靖安镇协同发展,“一城三区”城市格局和“4+2”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昭通已成为“旅居云南”四大目的地之一,暑期到昭避暑游客数量突破500万人次,民居民宿、酒店旅社供需两旺,地摊、夜市升起浓浓“烟火气”,让新时代“昭通印象”更加具象化,在乌蒙大地叫响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登高远眺,乌蒙山层峦叠嶂依旧,但阻隔城乡的“无形之壁”正在消融。从古城文脉的活化到高铁时代的腾飞,从美丽生态的变现到民生服务的均等,昭通用实践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之道。
记者:莫娟/文/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