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2 10:47在金沙江畔的绥江县会仪镇会仪村,提起晏乐富,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个娃娃,把根扎在家乡,把心留给了我们。”从建筑工地上的学徒到返乡创业的“领头雁”,从腰包鼓起来的小包工头到乡亲们口中的“贴心人”,晏乐富用15年勤劳打拼攒下人生第一桶金,又用8年时间创业,在家乡土地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他的故事里,透着“农村娃”的勤劳本色,藏着新时代创业者的乡土情怀,更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走出大山的“筑梦人”
把根扎进故乡的土壤
1982年出生的晏乐富,对家乡的记忆里总少不了“贫瘠”二字。20世纪80年代的大河自然村,只是峰顶山麓一片偏僻又贫穷的小山坡。晏乐富自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看着家乡低矮的小瓦房,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他暗自发誓“要让日子好起来”。2001年高中毕业后,他揣着父亲给的几百元离开了家乡,到水富开启了他的打工之路。在一家建筑公司,晏乐富当起了学徒——拌砂浆、扛水泥、施工放线,双手磨出层层茧子,却也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师傅看他勤劳肯干、爱琢磨,便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他从分包小项目起步,一步步成长为项目经理,参与了向家坝、溪洛渡等世界级水电站的建设。寒来暑往,晏乐富常年忙活在施工现场,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裹着雨衣躺在模板上打盹,醒来时睫毛上还挂着混凝土碎屑。那些年,他进过凌晨四点的工地,扛过盛夏灼人的钢筋,也在无数个深夜望着家乡的方向,想着“山那头的老房子,该变变样了”。
2017年,已是中大型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晏乐富做了个让亲友吃惊的决定:返乡创业。“城里的房子再大,装不下乡愁;外头的钱赚得再多,换不回乡亲们的笑脸。”他不顾朋友和同事的挽留,毅然携妻子回到家乡会仪村,在自家老宅旁建起了生猪养殖场。没人想到,这个曾经头戴安全帽走南闯北的“晏经理”,竟返乡成了一名“猪倌”:喂料、清粪、消毒、防疫……终日与猪为伴。
循环农业的“操盘手”
让土地长出“产业链”
常年走南闯北,历经风雨彩虹,晏乐富练就了勤劳、刚毅、坚韧的性格,他的返乡创业路,也从骨子里带着一股“狠劲”。他成立云南峰顶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养殖生猪起步。为掌握生猪防疫技术,他一天能在猪圈待上6个小时,曾连续3个月记录猪仔进食、排便数据,笔记本上画满了体温曲线和饲料配比公式。很快,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养猪场年存栏生猪达200头。晏乐富坚持收购当地玉米、红薯作为饲料,他说:“乡亲们种的粮食,以前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成了我养猪场的‘宝贝’。”农户们算过账,单是把玉米卖给晏乐富,每年就能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勤劳致富的信念早已深深刻进晏乐富的灵魂,返乡创业不可能止步于养猪。2018年,会仪村飘起了阵阵酒香——晏乐富开办酒厂,用高粱、玉米酿酒,酒糟又成了生猪的“营养餐”。2024年,他追加投资升级酒厂设备,成立绥江县峰顶山粮峰绿品酒业有限公司,引入标准化生产线。为了调试新设备,他熬了好几个通宵,最终成功申请9项专利,注册9个商标,使酒厂实现年产白酒60吨。走进酒厂的储存库房,硕大的酒坛整齐排列,200多吨纯粮白酒经过3年窖藏,即将在今年国庆节正式上市。“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咱得让乡亲们跟着‘沾香’。”晏乐富笑着说。
如今,酒厂、养猪场、农家乐和腊肉香肠加工车间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酒糟喂猪、猪肉做腊肉、腊肉端上农家乐的餐桌,游客吃完还能购买两袋香肠带回家。这条“养殖—酿造—农旅”的产业闭环链,成功盘活了会仪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农产品。
最让乡亲们暖心的,是家门口的“饭碗”。晏乐富的企业年均发放工资60万元,为乡亲们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个,每年还聘用临时工50多人。村民贺朝兵在酒厂担任厂长,每月工资6500元;张洪任酒厂车间主任,每月工资6000元;留守妇女曾恒兰在酒厂做勤杂工,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每月又能获得3000多元收入;杨文秀在农家乐当服务员,每月收入2800元……“以前去外地务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跟着晏乐富干,日子过得踏实多了。”傍晚时分,乡亲们围坐在会仪村活动广场谈天说地,纷纷对晏乐富竖起大拇指。他们身后的太阳能路灯将村道照得通明——这些由晏乐富自掏腰包安装的路灯,不仅照亮了夜路,也温暖了民心。
藏不住的“热心肠”
把牵挂酿成“及时雨”
在会仪村,晏乐富的“低调”和“高调”总是为人称道:低调的是,他做好事从不声张;高调的是,乡亲们有困难他必定到场。2018年春节,他给全村人发红包,3万多元红包人人有份,分完只留下一句“大家过年高兴”;村里孩子考上大学,他总会给孩子们塞红包,叮嘱一句“好好读书,家乡等你回来”。最令村里特殊困难老人难忘的是每年重阳节,晏乐富总会带着腊肉、粮食和食用油挨家挨户上门,并将自家酿造的纯粮酒斟满老人们的搪瓷缸:“你尝尝,比城里买的香。”
有人劝他:“你做企业不容易,公益可以少做点。”晏乐富摇摇头:“我是党员,要为群众谋幸福。而且小时候家里穷,乡亲们给我们送过米、补过衣。现在我有能力了,不回报咋行?”2024年7月,当中共绥江县委给他送来“绥江县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和奖金时,他转身就把1000元奖金捐给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就像他常说的:“把钱花在乡亲们身上,才叫‘值钱’。”
守着“小家”的“暖心汉”
把日子过成“同心圆”
每天清晨,总会看到峰顶山水库边,晏乐富陪着母亲散步的身影,听她唠叨陈年旧事;晚上回家后,晏乐富总是帮妻子择菜做饭,为她揉肩解乏。这位雷厉风行的企业家,回到家就成了“围裙先生”。“事业再忙,家不能散;赚钱再多,心不能变。”他常跟员工念叨,自己的厂房就建在老宅地基上,推开窗就能看见母亲种的菜园,“只要根扎在这里,人就永远不会迷失”。
如今的会仪村,酒厂飘出阵阵酒香,养猪场里的小猪崽拱着食槽,农家乐的招牌在路灯下泛着温暖的光晕。乡亲们都说,跟着晏乐富干,不仅钱包鼓了,心里也暖了——他既是带着大伙儿爬坡的“领头雁”,也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贴心人”。从建筑工人到企业家,从“走出去”到“返乡来”,晏乐富虽没有豪言壮语,却处处践行着“把根扎进土地,把心交给乡亲”的赤诚。
站在峰顶山高处远眺,晏乐富指着不远处的厂房说:“今年国庆节我们的白酒就要上市了,计划先打开周边市场,着力打造西南地区特色品牌,让村里的年轻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微风掠过峰顶山的樱花园,拂过晏乐富种植的20多亩甜柿林,把阵阵酒香送到村庄的每个角落。晏乐富的眼中,既闪烁着对家乡发展的热切期盼,也映照出一名共产党员从未改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