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1 09:29走进威信县庙沟镇马河村的饮用水厂车间,机器有序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如今,他们无需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马河村长期以来青壮年出门务工,留守老人儿童居多,导致“空心化”问题严重。为破解这一难题,马河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深挖本地资源禀赋,扶持本土能人创业,有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功引进资金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实现增收致富,又显著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马河村筹建饮用水厂时,首先就卡在了场地问题上——村里闲置地块要么位置偏僻不便运输,要么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导致创业的宋先生一度打退堂鼓。村党组织了解情况后,帮助协调水源点附近十余户农户的土地,安排专人协助开展土地测量、征收等工作,保障厂房建设顺利推进,并负责招募工人;宋先生团队则负责资金投入、设备引进与技术把控。双方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我年纪大了,出去找工作没人要,家里又离不开人。村干部了解情况后,介绍我来水厂上班,这里工作时间灵活,离家又近,太适合我了,现在每个月的工资,足够补贴家用了。”55岁的脱贫户王宗勇感激地说。饮用水厂实行弹性工作制,按时计薪,“培训+上岗”模式更是让村民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工人们每月普遍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这样方便照顾家庭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拧开水龙头,流出的都是盼头!”马河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饮用水厂建成后,吸纳了村内因需照顾家人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就业,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题。
“我们的饮用水厂已经平稳运营了半年多,目前主要供应周边乡镇用水,反响很不错。”水厂负责人宋老板介绍道,“现在每月能生产5000余桶饮用水,月产值约5万元。厂里目前的工人都是咱们本村的,大家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未来,随着市场的拓展,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就业。”
马河村饮用水厂的成功实践,是庙沟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立足新起点,庙沟镇将以马河村“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样板,持续探索更多契合本地实际、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宽群众就近就业渠道,让更多群众实现“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的美好愿景。
通讯员:陈剑锋 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