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1 08:51近日,昭通市“乌蒙石榴红籽籽心向党”的各族青少年团结进步同心营(以下简称“同心营”)正式启动。来自昭通市11个县(市、区)的45名汉、彝、苗、回、布依族青少年在专业研学指导师的带领下,前往省会昆明开启为期5天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旅。
在云南省博物馆“,同心营”的45名青少年跟随讲解员参观“云南历史文明陈列”,从东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全面系统地感受历史长河中云南人民在高原上创造的灿烂文明。在孟孝琚碑文前,当同学们了解到云南现存唯一的汉代碑刻竟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白泥井出土时,都不禁拍手欢笑:“原来我们昭通千年前就已经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成了云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要道啊!”有的同学兴奋地说:“听说高铁快要修通了,将来昭通和外界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云南民族博物馆之行,为45名青少年开启了一扇增强文化自信的窗口。在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驻足于凝聚着各民族智慧的展品前,聆听各民族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馆内专家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观察布料纹样、饰品工艺等细节,深入领略了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与丰富内涵,真切体会到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影响。同学们在展品中惊喜发现本民族独特的刺绣图案、熟悉的歌舞乐器,亲手体验白族“扎染”技艺……兴奋的认同与交流声此起彼伏,宛如一群欢快的小喜鹊,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种子,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他们心灵的沃土中。
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以及云南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在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用心“品读”这部厚重的历史典籍,深切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云南各族青年学子从戎求学、尚武爱国、革命救国、建设祖国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此次“同心营”还特别设置了科技研学环节,旨在激发各族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提升科学素养,开拓视野,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参观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云南花卉产业——从一株剑兰的种植到一整条花街的形成,从传统交易模式到现代拍卖交易,再到如今的线上交易平台,这一系列变革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为花卉产业注入的强劲发展动力。
炎炎夏日,同学们来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生命起源奥秘的科学之旅。在展馆内,有的同学驻足于化石展柜前,近距离观察这些沉睡亿万年的珍贵标本,有的同学则聚集在互动屏幕周围,通过数字化方式深入探索生命演化的神奇历程。在4D影院体验环节,动感座椅配合逼真的声光电特效系统,让同学们仿佛穿越回到寒武纪的浩瀚大海,亲眼看见生命大爆发的波澜壮阔。
近年来,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昭通各族青少年搭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以历史、文化、科技研学实践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同吃、同住、同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学、共乐、共享,不仅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在践行中深刻体悟了“美美与共”的深刻含义,厚植了家国情怀。
通讯员:王正鹏 苏子涵